高塏的書法雖被部分專家認為“俗媚”,卻因貼近大眾審美而廣受歡迎,這種雅俗之爭恰是其藝術價值的獨特體現。
高塏楷書以歐陽詢為骨架,褚遂良為血肉,形成“既流暢又工穩”的風格,但過于追求法度嚴謹,導致筆法趨同、結構固化,被批評為“規范化和模式化太多”。
其楷書雖被譽為“清朝最美楷書”,但專家認為其“寫得太俗”,缺乏文人書法的雅致與深邃,格調不高。
與專家評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塏的書法在民間廣受歡迎:其楷書工整秀麗,點畫精到,既保留了唐楷的法度,又融入行書的靈動,符合大眾審美。高塏雖為布衣,但書法名噪一時,大江南北名勝碑版多出其手,甚至朝野皆求其字,足見其書法在民間的接受度。
專家更看重書法的藝術創新與格調高度,而民間更關注書法的實用性與觀賞性。
清代館閣體盛行,高塏雖未受其束縛,但部分作品仍被認為帶有館閣體的痕跡,影響了其在專家眼中的評價。
高塏的書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在專家眼中可能不夠“高級”,但在民間卻極具吸引力。
盡管專家評價存在爭議,但高塏的書法在清代書壇仍占有一席之地。他被譽為“楷書圣手”,其楷書風格獨特,被贊譽為“高氏體”,對后世書法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的書法也啟示我們,藝術的價值不僅在于專家的認可,更在于能否觸動人心、引發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