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20日電 巍巍青山,如黛如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4月18-24日,來自中央、省級和福建各地市50余家主流媒體記者齊聚南平,以“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為主題,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采風之旅。
采風活動中,媒體記者通過“實地采風+實景訪談”的形式,聚焦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三茶”統籌發展等,宣傳南平市“碧水丹山”的自然畫卷、“三教同山”的人文之韻、“茶香四溢”的產業活力,以及在雙世遺、文化、產業、改革開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這里很“仙”,這里還能“吸氧”。在三才峰、在月亮灣、在青龍大瀑布、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宣教館,媒體記者呼吸著療愈的負氧離子,沉浸式觸摸國家公園的多樣生態、自然密碼;在野猴谷、在桐木村,媒體記者與野生藏酋猴親密接觸,感受這片地球同緯度最大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的神奇,體驗世界紅茶祖地正山小種制作技藝。
圖為武夷山三才峰。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這里有著獨一無二的巖骨花香。在燕子窠、在“三茶”統籌館,媒體記者看一片葉如何被南平打造成生態優勢產業之一,感受“三茶”統籌發展的南平實踐;在大坪洲生態茶園、星村茶香徑,欣賞茶山的春日風華,最美的茶園就定格在1號風景道上;在“萬里茶道”起點下梅村,多維度體驗世界茶鄉的魅力,輕啜一口香茗,感受山川靈氣在唇齒間的綻放。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這里是大儒朱熹琴書五十載之地。在考亭書院、寒泉精舍,媒體記者來到朱熹親手創辦的書院,解碼一代理學宗師的精神歸宿,感受中華文脈賡續與綻放的新光;在書坊鄉,體驗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技藝,探尋“圖書之府”的前世今生。
在邵武竹立方生態科創館,光澤圣農博物館、玲瓏溪谷,建甌鐵井欄,松溪梅口埠,政和中國白茶城,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浦城博物館、浦城非遺文創中心……媒體記者了解“一根竹”“一只雞”等綠色優勢產業,漫步古街品味千年建州之煙火,邂逅武夷夢華錄的宋潮潭韻,聆聽山水與人文的共振旋律。
圖為武夷山月亮灣。
何以中國?答案在閩山閩水間。
近年來,南平市汲古潤今的步伐從未停歇:深挖“雙世遺”和首批國家公園所在地的獨特潛能,打造251公里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全力雕琢“大武夷文化旅游圈”;通過“生態補償”和“生態茶園改造”等措施,從自然中獲取經濟價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了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全市文旅全產業鏈布局的引領下,南平各縣(市、區)立足資源稟賦積極作為,推動全域文旅發展百花齊放,“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的魅力日益彰顯。
武夷占盡人間美,愿乘長風我再來。在這里,每一寸山水皆可成詩,每一縷茶香皆能載道。來南平吧,盡享“心歸山水、靜品武夷”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赴一場永不落幕的山水之約。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