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網報道,最近,知名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處理網約車司機索要好評的經歷,引發輿論場上的巨大爭議。這段內容如下:“以前打網約車,司機師傅跟我說打個好評,我都會說好好好,但是下車后也沒想起來打。其實這樣挺不好的。現在司機師傅跟我說打個好評,除非服務真的很好到我想打好評的程度,否則我就會直接說,抱歉我不想打,然后下車。作為一個有討好傾向的人,這是我鍛煉真誠和勇氣的方式。”
盡管“不愿討好”網約車司機的做法,純屬何同學的個人行為,但他作為有影響力的網紅,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和批評。不久之后,何同學的涉事微博被刪除,其B站賬號也“掉粉”不少。
何同學相關微博
不少網友和媒體都對此事發表看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點評。《新京報》在《“不愿討好”的何同學,該收一收你的精英視角》一文中指出:“何同學‘直接拒絕’的行為,看似在追求獨立自主,實則走向了‘反討好’的極端,過于強調自我中心,完全忽略了司機的感受,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缺乏同理心的觀感。”這篇評論從反對精英視角、提倡平民立場的維度,對何同學言行的不當之處進行批評,并提醒公眾人物“需要考慮言論帶來的影響”。事實上確實如此,在何同學的粉絲中,普通的勞動者是大多數,他們顯然更容易共情網約車司機,而不會認同何同學有些高傲的做法。或許正因此,上述文章還特別提到,“何同學若能多些換位思考,以對待粉絲的那份尊重和理解去對待網約車司機,或許就能避免這場爭議。”
澎湃新聞在《何同學,大V也別忘共情勞動者》一文中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所有的流量,終究都是普通人一個閱讀、一個點擊貢獻而來的,大V、網紅依賴的是普通人的托舉。清楚了這個根本的邏輯,網紅們或許就知道不滿從何而來,也不至于總去犯一些低級錯誤了。”荔枝新聞在評論文章中也指出何同學存在不當的上位者視角:“何同學此次的‘翻車’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對‘精英傲慢’的集體警覺。當個體影響力與公共責任失衡時,大眾的批評實則是對公平底線的捍衛。”
在一些網友看來,何同學的做法確實讓人感到冒犯,最起碼是不禮貌的表現。對此,紅星新聞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不討好”的何同學,到底冒犯了誰?又錯在哪?》,從心理學的層面分析:“討好型人格也是在努力尋求一種人際交往中的‘好評’。真正的真誠和勇敢,應該是向不合理不合情的過分要求說不,而不是用在正常的服務當中。如果司機沒有明顯服務不周的地方,隨口要一個好評也并不過分”。換言之,何同學倘若能體諒一下司機的不易,給一個好評也無可厚非,根本沒必要在這種事情上過度強調自己的感受。而且,既然何同學已經是知名網紅,就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正如上述文章所言,“名人、網紅等不僅不能忘了自己的來時路,更要以公眾人物的身份嚴格要求自身,言行之間要考慮到自己的影響力和價值導向。”
不過,輿論對此事也存在一些分歧。有人就認為,何同學的言行表達了部分消費者的真實感受,沒必要小題大做。也有一些媒體評論認為,對何同學的批評,更像是一種網絡文化的狂歡,是網民借助見證和參與公眾人物的“塌房”過程來釋放情緒。比如,“紅星新文化”在《何同學塌房,一場熟悉的“電子獻祭”》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一旦某位公眾人物出現道德瑕疵,便會被迅速推入‘公審’的聚光燈下。它不僅是情緒的出口,更是一種社會心理結構的調節機制。普通網民在目睹那些少數的‘完美者’坍塌回落至與自己相似的狀態時,獲得了一種想象中的‘公平感’與‘道德勝利’。”如此不同視角的分析,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簡單判斷,總結了事件背后的輿情特征。
對于網紅應該從此事中汲取的教訓,一些媒體也表示,應該更加照顧普通勞動者的感受,更有人文關懷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正如《青年報》在《“何同學”們,是時候看見更大的世界了》一文中所言,要“帶著溫度的視角來彌合人與人之間的鴻溝”。
撰文/黃帥
來源/中青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