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中國近代史上最富有爭議的人物,蔣家王朝的締造者蔣介石在臺灣去世,享年八十八歲。
眾所周知,蔣介石是一個獨裁者,視公權為私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將所謂的“總統”之位讓給了一個既不是黃埔嫡系出身,也不是蔣家的后代親屬,與蔣家可以說毫不相干的嚴家淦,而不是自己的兒子蔣經國。
蔣介石做出如此反常的舉動,又是為什么呢?
父死子繼:延續蔣家王朝
蔣介石雖然治黨治國無能,卻極善權謀之術。回首望去,他的一生以1949年為分水嶺,前半生因得到革命領袖孫中山的青睞,成了黃埔軍校校長,積累了雄厚的政治資本。
孫中山死后,打著繼承三民主義的旗幟,卻一手締造封建專制的蔣家王朝,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成了中國最有權勢之人。
然而1949年,國民黨大勢已去,蔣介石只能退守臺灣,從此與大陸隔海相望。昔日北伐誓師時的勃勃生機、抗戰勝利時的無雙聲望,轉眼盡作夢幻。
余下的二十六年里,蔣介石在臺灣陽明山的庭院中,一邊做著“返攻大陸”“重拾山河”的美夢, 一邊建立威權體制,在臺灣繼續延續蔣家王朝的統治。
丟失大陸,敗退臺灣,蔣介石領袖威望大損。擺在蔣介石面前的頭等大事就是進行權力重組,以穩固統治。
因此,推行威權體制,權力高度集中、以黨治國、軍事戒嚴與意識形態控制相結合。如實行黨禁,禁止民間組織政黨,只允許“中國民主社會黨”和“中國青年黨”兩個工具政黨。其核心目的就是維護蔣介石獨裁統治的合法性。
如此權欲心的一個人,自然不會容忍權力的流失。毫無疑問,蔣介石想的就是在自己百年之后,臺灣依舊是蔣家人的天下。而他早就定準的繼承人就是兒子蔣經國。
蔣經國出生于1910年,早年便被蔣介石送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對于這個長子蔣介石可謂寄予厚望。等蔣經國回國后便一直帶在身邊言傳身教。
1948年國共決戰之際,更是委以重任,讓蔣經國以經濟督導專員的身份帶著一大批少壯派骨干前往上海,打擊不法奸商和貪官污吏。
事實證明,蔣經國的確有一套,上海的通貨膨脹得到了一定的抑制。雖然最終因為觸及宋孔兩家的利益而草草結束,但也證明蔣經國確有韜略,并非泛泛之輩。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后,蔣經國一直隨侍身旁,協助父親遙控國民黨的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宜。
后來深知敗局已定的蔣介石帶著蔣經國乘軍艦“江靜號”離開上海,踏上告別大陸前赴臺島之途。
到臺后,蔣經國旋即擔任了國民黨政戰部主任,負責整個臺灣省的情報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上種種,都讓世人明確蔣經國這個“太子爺”身份的牢不可破。而蔣介石為了在百年之后,兒子蔣經國能順利接過權力,也是苦心孤詣,費盡心思。
果斷清障:為權力過渡鋪路
臺灣雖小,但當年跟隨蔣介石南征北戰,叱咤風云的人物,可以說是匯聚一堂,但這些老部下都讓老蔣不放心。
“打虎還要親兄弟,上陣須得父子兵”的中國封建傳統思想,深深地影響著蔣介石。自己的接班人,非長子蔣經國不可。
可蔣經國資歷尚淺,若以1949年來算,僅僅只有十一年的黨齡。與一眾國民黨“老人”相差甚遠,根基更是薄弱。
好在過去在國民黨內部,能與蔣介石抗衡,或者敢于挑戰蔣介石領袖地位的派系和大佬們的勢力基本在戰爭中被瓦解了。
“前副總統”李宗仁以治病為由,長期生活在美國;退到臺灣的閻錫山、白崇禧精銳盡失,成了光桿司令,昔日的威風也就蕩然無存,只能任憑蔣介石擺布。
但這并不意味著蔣介石就放心了,昔日的一些心腹手下也在這一時期被其視作兒子蔣經國上位的絆腳石。
如嫡系的“CC系”,既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可以說是蔣介石政權的政治基石,是其壟斷的權力工具。然而在入臺后,“二陳”被迅速排除在了核心領導層之外。
離別前,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送給了陳立夫一本《圣經》,以表蔣家對二人的心意。陳立夫卻很是無奈的說道:“夫人,那個活著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還想得到上帝的信任嗎?”
對待嫡系尚且如此,其它威脅蔣經國上位的人,蔣介石更加不留情面,辣手無情。如孫立人,抗日戰爭時期入緬作戰,被譽為“東方的隆美爾”,獲英國皇家勛章。退臺后,老蔣任命孫為“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司令”。
但其公開抵制蔣經國推行的軍隊政工制度,這一行為被蔣介石視為對蔣經國政治布局的直接挑戰。之后蔣以雷霆手段,將孫立人軟禁,長達33年之久。
另一個受此待遇的嫡系部下,是蔣介石最為器重和信任的親信—陳誠。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后,陳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蔣介石執政的頂梁柱,屬于臺灣國民黨政界的二號人物,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一旦蔣介石死后,按照職位繼承順序,陳誠順理成章的則會接過大權。1953年9月,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所也認為:“蔣經國的首要對手是陳誠!”
為了給兒子鋪路,蔣介石不但剪除陳誠在政界和軍中的羽翼,還修改法律,堵死了陳誠更進一步的可能。為蔣家小朝廷鞠躬盡瘁,到頭來卻被愛子勝于愛國的蔣介石打壓,陳誠自然心灰意冷。
1965年陳誠因肝癌去世,這對蔣氏父子而言既悲又喜。悲的是從此蔣家又少了一位“忠臣”,喜的是蔣經國接班道路上的障礙自然消除。
可直接讓蔣經國當“副手”,父死子繼的封建意味不免太過明顯。作為所謂的“革命民主”政黨,蔣介石若不能按照民主制度選舉產生,不免授人以柄,令民眾失望。
蔣介石做了這么多,為兒子清除障礙,是既不想讓蔣家統治易姓,同時,民主這塊招牌也不能丟掉。蔣介石想“魚”和“熊掌”兼而得之。
過渡橋梁:“好好先生”嚴家淦
陳誠病逝后,蔣經國接班的格局已定,但不能操之過急。再加上蔣介石不愿放棄“民主”這塊金字招牌,所以必須為蔣經國上位選擇過渡人物,而這個人就是嚴家淦。
嚴家淦,字靜波,1905年出生于江蘇吳縣。192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攻讀化學,對數學也有濃厚的興趣,后校方允許他攻讀數學課程,成為校內為數不多的雙學位畢業生。1945年,任臺灣公署交通處長、財政處長,兼臺灣銀行董事長等職。
那么蔣介石為什么要選嚴家淦呢?首先便是蔣經國與嚴家淦有過合作搭班子的經歷。原來自國民黨敗退臺灣,數十萬大軍的處置問題讓蔣介石頗為煩惱。
1954年11月,退輔會在臺北正式成立,負責統籌規劃退役官兵的就業和安置問題。主任由臺灣省主席嚴家淦兼任,蔣介石親自提名蔣經國為副主任。而嚴家淦在退輔會只是掛個虛銜,主要工作都由蔣經國負責。
而這一段經歷也讓嚴家淦進入了蔣經國的視野。60年代初,陳誠重病纏身,在蔣的暗示下提出辭職。
對于接任人選,在蔣經國的建議下,由嚴家淦出任,而蔣經國則在軍界當一把手,牢牢掌握軍權。
當然讓蔣介石放心嚴家淦來充當權力過渡橋梁的原因,還是嚴家淦在國民黨內資歷尚淺,為人更是沒有政治野心。
臺灣《聯合報》就曾介紹嚴家淦的經歷時說:“嚴先生平素對人謙和,治事嚴謹,當某一件事發生爭執時,心里記得八個字:‘退一步想,易地而處’。”
《蔣經國傳》里也寫道:“蔣先生為什么看中這位‘新人’呢?說穿了,見怪不怪。我們認為的嚴的缺點,正是嚴的優點,嚴沒有野心,沒有班底,庸庸碌碌,是漢獻帝型,也是林森型。天時、地利、人和,使嚴因緣際會,扶搖直上”。
對于這么一個沒有野心,沒有自己的班底、黨羽的人,自然對蔣經國上位構不成威脅,蔣介石便放心提拔嚴家淦為副手。
官場老油條的嚴家淦也深知蔣介石的用意,人微言輕的自己能迅速上位就是給蔣經國鋪路的。
1972年5月26日,國民黨舉行中常委會議,嚴家淦就低聲對蔣介石說道:“那我今天就辭去職務。”
老蔣見嚴家淦如此識趣,也不拒絕:“你副總統就職才六天,不能辭,你只辭行政院長吧。”
嚴家淦提議蔣經國上任。之后經表決蔣經國的任命時,在四百零八票中,蔣得了三百八十一票,順利通過了任命。
至此,蔣經國掌握行政軍事大權,可謂大局已定。這一年,蔣介石八十五歲,蔣經國六十三歲,垂垂老矣的蔣介石總算安心,而他也快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七十年代,聯合國大會驅臺、尼克松訪華、臺日斷交,這一連串事件的打擊下,蔣介石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
1972年3月,蔣介石做了前列腺手術,后轉為慢性前列腺炎,同年7月,陽明山一次意外的車禍,本來就病弱的蔣介石從此一蹶不振。
一代梟雄也抵不過時間和病魔的雙重摧蝕,1975年4月5日11時50分蔣介石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八歲。
之后嚴家淦扶正,臺灣政局演變為一把手由黨內資歷淺、權力較低的嚴家淦擔任,二把手由蔣經國擔任。很明顯,嚴家淦只不過是一塊招牌,真正的大權在蔣經國手里,一個“蔣經國時代”正在悄然來臨。
1978年,臺灣省迎來新一輪換屆,嚴家淦是一個知進退的惡人,他明確表示放棄競選連任,并向國民黨中常會建議提名蔣經國為候選人。
蔣經國自然“當仁不讓”,于3月21日經“國民大會”選舉,以1184票不出意外地當選,又在5月20日宣晳就任。至此,蔣經國全部繼承了父業,名正言順地總攬了臺島全局。
縱觀蔣經國接班的過程,不難看出,盡管整個事情是蔣介石一手策劃和掌控的。
從表面上看可謂充分發揚了民主精神,無論是一把手,二把手都不是直接繼承,而是國民大會選出來的,完全符合領導人選拔的程序和要求。
時人不免譏諷:“‘民主’真是個好東西。用好了,讓兒子接班這種地地道道的封建糟粕,都可以包裝成進步的、民主的新東西。”
結語
從國民黨敗退臺灣伊始,蔣介石便開始布置讓兒子蔣經國接自己的位置。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影響蔣經國上位的障礙,均被蔣介石一一鏟除,就連心腹陳誠和陳立夫兄弟也被打壓。
之后為了打好“民主”的招牌,選擇沒有威脅的嚴家淦來擔任權力過渡的橋梁。在蔣死后,嚴家淦雖然是所謂的“總統”,但只不過是名義上的,蔣經國才是實際的掌權者。
雖然蔣經國子承父業,但在臺灣民主化浪潮中,其認識到必須結束父親蔣介石締造的威權統治,推動民主化鋪路。至此,蔣家王朝在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面前被碾得粉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