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著開火車的大事,領著燒鍋爐的工資。如果說全國哪個省當得起“美強慘”的設定,山西恐怕當仁不讓。作為曾以煤炭之力一手拉起整國經濟KPI的救世型選手,如今的山西經濟常年吊車尾不說,去年還喜提倒一身份,地位降級簡直不要太嚴重。
就連中央也看不下去,大手一揮批復了山西新規劃,誓要將“鍋爐房”打造成“菜鳥驛站”,并著重勾畫了幾個重要城市作為交通樞紐的打造計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么偏偏山西混得這么慘,以及那些即將迎來發展新機遇的“交通樞紐”城市們。
去年山西GDP約為2.5萬億元,總量僅占全國1.8%不說,同比去年還下降了整整500億元。作為常住人口高達3600多萬的中等規模城市,山西的發展下滑顯然正在高速進行時。正如國家的興衰是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因素同時作用下的客觀結果,山西“由盛轉衰”的發展式微史也存在多方面因素的相互拖累。不過萬變不離其宗,簡單來說,山西之所以“擁強而身弱”,主要有兩大方面原因,一個是地理位置,一個是能源儲備。
我們都知道,山西之所以會被叫做山西,是取其“身處太行山之西”的寓意。自明朝以后,太行山脈就如同一條標準的楚河漢界,分出了山西山東,河南河北這山河四省,也將山西踢出了西北地區,使其成為了自然資源豐富,但平原面積卻僅有20%的尷尬存在:約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供生產利用的平原不到3萬平方公里,現代化產業群在此扎根及發展基礎有限且薄弱——這是其一。
其二,山西雖自然資源豐沛,且擁有已探明煤炭儲量在2000億噸以上的河東煤田,但過度發達的煤炭業反而桎梏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過往幾十年毫無節制的開采之下,山西多地土地塌陷,煤炭能源告急,加之綠色發展的大政方針在前,被砍掉左膀右臂的山西無力培養其他產業來接替發展重擔,經濟自然急速下滑。
這是山西發展的瓶頸所在,也是時代發展造就的頑瘴痼疾。想要鳳凰涅槃,就必須另尋發展桃源。所以在審慎思考過后, “交通樞紐”規劃應運而生。也許你會問:不過一個內陸省份,山西為什么擔得起重要交通樞紐的身份?
沒有什么數據比地圖來得更直觀。或許在我們的印象中,山西常常與黃土高原捆綁出現,但從地圖上看,它卻實打實位于華北、西北、華中地區的接壤邊緣,北接京津冀,南連中原大地,西通絲綢之路,東達渤海,說一句“四省通衢”并不為過,再加上有北京、天津這兩大直轄市當鄰居,通過交通來提升本地GDP,其實是一條事半功倍且大有可為的路子。那么,整整11個地級直轄市,誰最有可能得到這次發展機會呢?
我們先來看太原。作為山西省會,太原承擔了本省大部分的經濟發展任務。早在煤炭業發達的年代,它便近水樓臺獲得了發展交通的便利,石太、京廣、太中銀等著名鐵路干路都途徑太原,這些線路縱橫交錯,在給太原織就了一張縱貫南北的交通網的同時,也將東西南北的各項優質資源輸送入晉。
與太原相同處境的還有大同。自“建設交通強國”成為共識,大同便被納入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中,多年的規模發展下,這個“山西北大門”早已體系成熟。公路方面,大同身擔溝通華北、西北重任,京大高速公路、大運高速公路均在大同交匯,實現了與北京、呼和浩特、張家口等省市的3小時快速互通;鐵路方面,京包線、豐沙線、大秦線串通北京、秦皇島等重要城市,在建的集大原高速鐵路、大張高鐵等,
其次,長治的綜合實力也不容小覷。作為晉南的重要城市,長治雖不如大同、太原那樣廣為人知,卻未嘗不是助推山西發展的黑馬城市。從經濟情況來看,這座人口315萬的中心城市GDP一度突破2300億元,穩坐山西第二大經濟體寶座,其交通發展也十分成熟。
除此之外,臨汾也同樣具有交通優勢。作為歷史上堯帝建都之地,臨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理位置奇特:汾水貫穿其境,東靠太岳、西接黃河,甚至還能與陜西延安隔河相望。這樣的人文與地理環境優勢,對臨汾發展旅游交通十分有利。據官網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末,臨汾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9570公里,京昆高鐵、大運高速連接平川6個縣市,瓦日鐵路貫穿境內龍馬、辛堡、洪洞北等多個站點,煤炭貨運量高達1.03億噸,大西高鐵將運城鹽湖、臨汾壺口瀑布等景點串聯成線,“一日游三晉”從暢想變成現實。總占地面積2086畝的喬李機場開通25條航線,通達28個城市,僅2020年就完成客運量57.1萬億,區位優勢不容小覷。
再加上武宿、堯城兩大通用機場坐鎮,太原的軍工、醫療、教育優勢也能全力彰顯,如果規劃得法,太原大可以成為山西發展經濟的“永動機”。是“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通道”的主要項目,正式通車后,對大同的煤炭出口大有裨益。除此之外,云岡機場已經開通15條國內航線,通達城市高達24個,“空中門戶”實至名歸。可以說,鐵、陸、空三大立體交通網強強聯手,風電、煤炭、人文優勢三管齊下,大同未來大有可為。據2023年的官方數據顯示,焦太高鐵將長治、晉城接入了全國高鐵網絡,自此太原至焦作通行時間被縮短到1.5小時左右,聊邯長高鐵接洽山東聊城與河北邯鄲,不僅連接了晉東南、山東半島,還實現了包括京廣高鐵、京滬高鐵、京九高鐵在內的眾多線路實現互通互聯,再加上其毗鄰河北、河南的地理優勢,打通交通路線后,山西有望整體融入京津冀,乃至中原經濟圈。
可以說,交通樞紐的陸續建成,將有助于山西完成從“內陸城市”到“開放高地”的完美躍升,這不但給晉內多個城市帶來發展新機,更成為了山西全省在新時代轉型發展的“金鑰匙”。這座因煤炭起家的城市,必將以通達的交通起筆,完成新一輪的蝶變。
信息來源:
《太原武宿機場擴建與"六放射"交通網》
《大同中歐班列與物流數據》
《智能化煤礦與算力中心建設》
《國家戰略與交通網絡規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