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對于安全的態度是,敏創新,而慎應用。
文 /《汽車人》吳毓
上海車展前夕,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發聲,安全才智駕,欲速則不達。簡簡單單10個字,說出了寶馬做事的底線與底氣。
高翔所針對的,正是智能網聯汽車的種種亂象:似是而非的系統邊界、盛名難副的安全響應、虛有其表的控制策略,以及顧左右而言他的能力告知。沙盒監管下的深度測試、問題查找、標準完善、技術研判,反而成為一些企業“摘星攬月”的捷徑。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們總是和時間賽跑,似乎慢上一秒,都會錯失最好的結果。但汽車從來不是電視冰箱洗衣機的疊加,安全更要遵循客觀規律,急躁冒進、急功近利,從來不是也不應成為中國制造的主旋律。
高翔談欲速則不達,首先是強調造車要有底線。
高翔說,中國合作伙伴常疑惑,為何我們技術集成的推進速度較“慢”——這源于寶馬對安全底線的堅持。我們不是慢,而是花大量時間進行技術驗證和極限測試。任何可能分散駕駛員注意力或影響車內安全的設計,我們都會反復驗證測試,確保萬無一失。
寶馬如是說,也如是做。以搭載L2+系統的全新BMW 5系為例,在中國超400城累計測試超13萬公里,并針對中國市場完成百余次功能版本更新,其包括的本土化測試超過2000項。
此外,針對自動駕駛單一維度,寶馬已完成240萬公里全球測試。在全球范圍內采集自動駕駛真實場景超過9萬個,僅中國本地使用場景也已采集超1萬個。
高翔說,或許,我們不是最快落地的企業,但必須保證正確性與安全性。我們會平衡速度與安全——新技術應用必須通過嚴苛驗證,這也是寶馬百年造車哲學的根基。
高翔談欲速則不達,還在強調造車要有態度。
過度渲染“完全自動駕駛”概念,致用戶誤讀系統能力,進而發生錯誤的決策與判斷。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裝車,不僅要求駕駛者會用,敢用,更要確保人員安全。
以駕駛輔助功能為例,寶馬始終堅持,駕駛員必須全程保持對車輛的控制,即“駕駛在環”。BMW 5系的眼神變道功能,需要駕駛員的眼神確認后方可執行變道,確保方向盤的控制權始終在駕駛員手里。
一方面,盡管智能駕駛技術在不斷發展,但仍存在諸多局限性?,F有傳感器在復雜場景下的誤判仍是瓶頸,激光雷達在強光下誤判率超30%,攝像頭對靜止障礙物識別率不足20%……此外,突然闖入道路的動物、非規則超車、人車混行、路權模糊等現象,也為智能車輛的學習與迭代制造障礙。
另一方面,確實有車企將用戶變為“測試小白鼠”,把未經驗證的功能推送給用戶,美其名曰“用戶共創”,實則轉嫁風險。而寶馬堅持“駕駛在環”,潛臺詞就是絕不將駕駛風險轉交客戶,體現其對用戶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
高翔談欲速則不達,還源自他對新世代產品的信心。
即將到來的上海車展,寶馬集團將帶來很多全新車型與全新技術,本土研發賦能的數字化座艙,與BMW新世代駕趣概念車,尤其值得關注。
前者由軟硬件協同工作,人機交互體驗可以兼顧直觀與安全,駕駛樂趣被提升到全新高度;后者帶來可以掌控的強勁加速,彰顯寶馬品牌基因的同時,達成“快而穩”的駕控新境。
高翔說,我們在產品陣容、用戶體驗和創新合作方面都會有大力的投入,為客戶打造更優的產品體驗與服務,為長期成功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我們關注的不是短期波動,而是長期趨勢,這也正是寶馬構建可持續競爭力的根基?!景鏅嗦暶鳌勘疚南怠镀嚾恕吩瓌摳寮?,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