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弱國無外交,這句經典名言總是能讓人產生歧義。畢竟,越弱小的政體越是需要多方交涉,才能在弱肉強食的列強中存活。直至多邊格局消散,一元霸權鼎立,可被用于周旋的空間也就跟著趨于湮滅。
公元前的地中海世界,上述變遷尤其明顯。由于羅馬迅速崛起,讓其成為主導國際外交的支柱性力量。但過于劇烈的擴張速度,讓周遭強鄰紛紛加速跌落,不再能形成制衡效果。這就苦了那些習慣多方偓佺的小邦。他們或像亞該亞同盟一般走向毀滅,又或是如羅德島般徹底屈服。
多強紛爭格局破滅
亞歷山大死后 繼業者們拼湊出一個列強并立局面
早在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的帝國分崩離析。雖有繼業者們雄踞一方,終究只能形成整體均勢。于是,那些早已落魄的希臘城邦選擇抱團,形成多個能周旋于列強之間的聯盟。比如巴爾干半島南部的亞該亞同盟,以及北面的安托利亞同盟。
與此同時,還有羅德斯這類特例,由遍布全島的三座城市結盟形成。他們選擇投靠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為國際貿易港和海軍強國。
亞該亞同盟和羅德斯 都習慣于在列強間尋求生存空間
然而,這種脆弱均勢僅僅維持一個世紀。由于兩次布匿戰爭勝利,羅馬人開始將自己的影響力延伸至地中海東部霸權,并不可避免的與繼業者們爆發沖突。僅僅八年時間,他們就決定性的擊敗馬其頓,又經過六年迫使塞琉古折服。若再算上主動交好的托勒密自己,則整個東地中海的霸權都落到羅馬人手里。
起初,羅馬人尚能克制貪婪本性,對待希臘各邦比較溫和。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協助其對抗馬其頓的埃托利亞同盟。豈料后者才解脫束縛不久,便同意與東方的塞琉古帝國聯盟,作為衡制羅馬影響力的杠桿。故而在溫泉關慘遭屠戮,淪為前盟友的委任統治區。
安托利亞同盟的外交失誤 讓他們在溫泉關損失慘重
即便如此,仍有多個希臘邦國在戰爭中獲利。除堅決站隊羅馬的亞該亞同盟,還包括為聯軍提供戰艦的羅德島。前者成為羅馬霸權下的希臘人典范,后者則擺脫繼業者君主限制,經濟得到進一步蓬勃發展。
可惜,屢屢獲勝讓羅馬的霸權野心迅速膨脹。他們開始習慣于干涉他國內政,甚至能直接定奪領導繼承權。哪怕對方是友邦或簽約盟友,也必須接受其全方位領導。這么做的后果,必然是讓各界都感到恐懼,不得不尋求其他平衡力量,從而釀成更多矛盾沖突。
隨著羅馬野心膨脹 希臘人只能尋求其他力量平衡
亞該亞同盟的湮滅
第三次馬其頓戰爭 成為羅馬與亞該亞的沖突導火索
公元前171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爆發,亞該亞同盟內部就有人對起義者表示同情。等到羅馬軍團蕩平北方,便以此為借口索要1000人進行審查,并將他們扣為人質。最后還插手同盟對外沖突,防止他們兼并斯巴達而更加壯大。
總的來說,亞該亞同盟堅定維護與羅馬的友誼。但在具體問題上,內部有分為兩個派系:
其中一方以阿里斯塔努斯為首,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強大,就不必那么依賴羅馬。如果不夠強大,那么就應該欣然接受羅馬人指導。千萬不要走鋼絲,一邊試圖對抗,又不情不愿的接受條件。
另一方的代表是斐洛波曼,認為據理力爭和保持關系并不沖突。雖然希臘人臣服羅馬的時代必然來臨,但能夠越晚到來越好。既要避免違背羅馬的命令,又要勇敢提出抗議,再不斷拖延時間來避免損失。
亞該亞人的觀念差異導致分成了兩個派別
最終,態度強硬的斐洛波曼派占據上風,不斷以拖延大法回絕執行倡議。例如再次嘗試兼并斯巴達時,就回絕羅馬人的召開同盟大會要求。
稍后,羅馬使節馬西烏斯也敏銳察覺到態度變化,在報告中寫道:亞該亞人不愿意把任何問題提交給元老院,他們自視甚高,而且企圖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處理所有問題。
亞該亞同盟的強硬派代表 斐洛波曼
于是,羅馬和亞該亞同盟的矛盾日益激化。當后者鎮壓美塞尼亞人,準備徹底摧毀斯巴達,便拒絕流亡者到元老院進行游說,更不允許雙方有信件往來。這種蠻橫態度令羅馬人非常不悅,只是沒有立即卻爆發沖突。
公元前150年,迪亞烏斯出任亞該亞同盟的將軍。他推進一項決議,禁止成員以獨立名義向羅馬元老院陳情。本就不甘的斯巴達立即反對,導致4名首領被驅逐。羅馬元老院知曉情況后,馬上勒令同盟給他們恢復地位。但希臘人心意已決,不顧警告向斯巴達發動戰爭。
亞該亞同盟不顧警告 強行對斯巴達進行討伐
即便如此,羅馬還多次派遣使者前來科林斯調解。結果均是對牛彈琴,反而引起民眾對羅馬人的憤慨。元老院繼續以溫和態度調停,進一步被亞該亞強硬派解讀為軟弱。他們在科林斯舉辦的大會上,公開嘲笑和謾罵羅馬使節。一貫主張對抗的克里托勞斯也趁著群情激奮煽動投票,從而當選為同盟將軍,將局勢逼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事已至此,羅馬只能選擇軍事報復。先是用馬其頓的駐軍擊垮克里托勞斯,又從意大利派來執政官穆米烏斯的新軍增援。他在科林斯地峽的決戰中,摧毀新任將軍迪亞烏斯的亞該亞部隊,還將這座同盟的領袖城市焚毀。其余城邦雖沒淪落到這般下場,也徹底失去獨立自主地位。
亞該亞同盟的首府科林斯 慘遭羅馬士兵摧毀
羅德島的徹底屈服
羅德島曾以巨大的太陽神雕像而聞名
有了本土希臘人的多次悲劇,遠在東部水域的羅德斯自然要識時務許多。起初,他們在戰爭中持此羅馬軍隊,卻始終刻意保持距離。甚至不愿意與對方結盟,害怕淪為元老院的附庸飛地。
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期間,羅德斯企圖以中立國身份調停,立即卻引發羅馬方面的無情回絕。元老院斥責試圖斡旋的使團,宣布拒絕他們的所有請求,后來更是推出許多針對性的打壓措施:
首先是在政治領域,小心眼的羅馬當局拒絕結盟請求。
接著是在外交層面,原先因戰爭勝利而分配給羅德斯的卡利亞和利西亞,現在被要求進行解放。同時,勒令卡烏他們從自己出錢購買的厄斯和斯特拉托尼塞亞的撤軍。
最后是經濟打擊,宣布將愛琴海上的提洛島設為自由港,意在削弱羅德斯的貿易收入。
羅馬元老院在當時門庭若市各國都會派遣使團來陳情
根據羅德島使節哭訴:即便把卡利亞和利西亞的損失排除在外,僅僅放棄卡烏厄斯和斯特拉托尼塞亞,也會造成每年120泰倫(約3.12噸)白銀損失。提洛島的新自由港,也會讓羅德斯每年的貿易收入從100萬德拉克馬降至85萬。
此后,元老院還不滿意,再度拒絕羅德斯的結盟請求。乃至要求對方處死國內的親馬其頓派。希臘島民們只得乖乖照做,一度因姿態過低讓刻薄的羅馬人都不好意思。最終緩和矛盾,承認雙方是盟友關系。
經過羅馬折騰 羅德島的經濟受到很大打擊
當然,羅德島的盛世注定一去不返。公元前1世紀,他們多次被羅馬人的內斗或外戰牽連,遭到米特拉達梯圍攻,又被共和派寡頭全面掠奪。即便為凱撒征服埃及效犬馬之勞,還是沒能從勝利中奪取多少好處。
公元14年,羅德島的優良位置被帝國所看重。原先那個桀驁不馴的小強,再也無力為命運做抗爭,毫無波瀾的被羅馬皇帝兼并。
公元14年 羅德島輕而易舉的被羅馬兼并
結語
亞該亞和羅德斯 共同演繹出古希臘文明的徹底衰落
無論自恃甚高的亞該亞同盟,還是委曲求全的羅德斯,都是羅馬霸權崛起過程中的見證者。從最初收益,到后來的垂死掙扎,以及最終敗亡,共同演繹出古希臘文明的徹底衰落。
或許會有人覺得,他們只是無足輕重的區域小邦,就不應該有太多想法。絲毫沒意識到羅德斯曾是半個地中海的海上警察,亞該亞同盟亦能在馬其頓戰爭中投入3-4萬兵力。只要能獲得持續性外援,他們本應扮演羅馬和東方世界的有效緩沖。
羅馬異軍突起 完全打破地中海世界的常規進程
可惜,羅馬共和國的異軍突起,注定以打破常規格局為代價。無論老而持重的馬其頓、后勁不足的塞琉古、外強中干的托勒密,以及沫猴而冠的本都,都不曾有效扮演平衡者角色。原先有可能充當杠桿或支點的中間國家,必然在重壓之下選邊站。不論你多低調,辯論時多有道理,都不可能靠占據道德和法律高地,緩解現實中的外交壓力。
或許弱國真無翻盤可能,但外交絕對是減緩痛苦、避免更大損失的不二途徑。這既是令人唏噓的現實,也是無數古人曾經有過的無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