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裂痕與負形黑洞
升維至文明基因的載體
梅法釵以藝術的轉化方式來展示他對傳統、對焦炭物質媒介的多維的思考、認知和處理,但這種處理不是要把意義強加在物品身上,而要體現在歷史與當代、人與物的具體生活情境的關系之中。
他以低物質的視角,通過裝置、繪畫裝置直面并呈現“物質”的非自然狀態,并從傳統文化資源和個人創作經驗中,抽離或剪裁物質的碎片去釋懷他對人生的關照情懷。
4月11日,“炭骨——梅法釵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由著名策展人馮博一擔綱策展,呈現了藝術家以火燒木、炭渣為核心媒介創作的“燼”系列30余件裝置及綜合材料作品。
他的作品關注文化記憶與生命經歷,重在個體對社會及其眾生的敏銳性表達,他的作品構成的場域深含歷史哲思與人文關懷,述說著人文的脆弱,參透寂滅的意蘊。
窄門之后的精神曠野
梅法釵:在灰燼中重塑文明語法
在數字文明以光速迭代的今天,梅法釵以焦炭為媒介創作出的一系列裝置藝術作品,如同一塊逆向生長的黑曜石,他運用最原始的手作勞動、燃燒痕跡、行為方式等來對抗時代信息的熵增。
《炭骨》個展以炭為內質語言,將個體記憶與集體創傷熔鑄成一座跨越時空的精神紀念碑,它不僅是對材料可能性的極限探索、延展,更是一場關于個體意志到文明存續的哲學實驗——即碳基生命的韌性如何以炭的形態完成對數字霸權的詩意抵抗。
梅法釵《炭骨》
個展現場
中國美術館
2025
梅法釵選擇用焦炭作為創作媒材,是一場與現代文明深思熟慮的理想對話,也是對生命“脆弱與堅韌”的終極詮釋。這些取自火災現場的焦木,既是物質廢墟的殘骸,也是文化記憶的活體標本。他通過重塑高溫萃取后提取出的異質物質,在物理層面上復現了“耗散結構理論”的精髓:在毀滅的混沌中重構秩序。那些被高溫碳化的木質紋理,既保留著火焰本體的暴烈記憶,又在打磨后顯露出石墨晶體光澤般的精密結構。
梅法釵《炭骨》
個展現場
中國美術館
2025
展廳中高達五米的焦炭裝置作品,以垂直空間的堅質挑戰著當代藝術的平面化傾向,懸吊的炭條矩陣在光影中投射出動態的謎境劇場,當觀者穿行其間時,與物的觀看距離、呼吸頻率以及與地面發出的微弱摩擦聲,構成了一部關于記憶消逝與重構的沉浸式交響曲。
在他的創作譜系中,材料的轉化被賦予多重隱喻。凸起、凹陷,非平衡感的微觀物質,基以揭示出木質素在高溫下重組的分子舞蹈——無序的纖維素鏈斷裂后,碳原子以“六角星系”重新排列,形成比表層面積更巨大的微孔結構。記憶的刺痛與撫慰在物理接觸中達成平衡,這種物理層面的“篩選機制”,恰與信息爆炸時代人類認知的困境形成鏡像:如何在碎片洪流中重塑人性中真誠的情感體系。
梅法釵《炭骨》
個展現場
中國美術館
2025
從灰燼到永恒,在黑與白的極致對抗中,梅法釵重構視覺的語法形態。炭墨裝置對傳統留白技法的顛覆性運用的同時,創造出“負形黑洞”——那些無意被保留的時光裂縫,既是毀滅的傷痕,也是新生的產道。地面上無序排列的焦木,以特定數字和符號暗合東方哲學中的變易思想,從而完成對裝置藝術的形而上的精神超越。
梅法釵作品中的深層敘事源自他對生命體驗的多重理解,個體記憶與集體創傷在焦炭的分子結構中完成了超時空共振,從創傷的拓撲學來看,它是私人記憶的公共轉譯。藝術家將人的生命末期的呼吸節奏,轉化為炭裝置中的間隙聲音,而物質的節律編碼則構成彼此間距的心境波動。
梅法釵《炭骨》
個展現場
中國美術館
2025
在《燼》系列裝置中,燒焦的人體輪廓與金屬鉚釘的共生關系,隱喻著文化基因的修復機制。當建筑結構的碳化裂痕轉化為三維形態時,再用雕刻手法生成拓撲學意義上的“記憶傷口”,這種創傷轉譯在展廳中形成獨特的能量場。
梅法釵《炭骨》
個展現場
中國美術館
2025
炭的終極形態既非物質存續,亦非數字復制,而是以光的形式重歸宇宙熵增的激流。當我們觸摸、凝視裝置的炭晶表面時,焦炭的孔隙率與當代社會的信息密度形成驚人對應。每立方厘米的焦炭中,數萬個微孔構成的迷宮式結構,如同社交媒體平臺上永不停息的信息流。藝術家通過放大這種微觀特征,將材料的物理屬性轉化為對數字生存的隱喻,在看似無序的孔隙網絡中,還隱潛著某種未被發現的秩序密碼——讓焦炭從時間符號升華為文明基因的載體。
梅法釵《炭骨》
個展現場
中國美術館
2025
在特定波長光照下,炭體表面會浮現出隱藏的圖像信息,這種顯影將材料的物理特性轉化為時間的歷史文本,幻影在炭體表面漸次浮現,完成過去與現在的超現實疊合。
梅法釵以“炭”的粗糲物質性與精微的觀念性,在當代藝術場域中劈開一道認知裂隙:它不是提供逃避現實的諾亞方舟,而是鍛造出直面數字洪流的精神錨點。那些懸浮的焦炭巨人,如余燼中的星叢,窄門之后的精神曠野,它們既是文明墓碑,也是未來路標,指引我們在信息灰燼中重拾建構生命意義的勇氣。
文/惠書文,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史論研究者)
梅法釵《炭骨》
個展現場
中國美術館
2025
梅法釵:炭骨???
Mei Fachai:Tan Gu
策展人:馮博一
展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4月22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4號廳(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一號)
主辦單位: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慈溪市委宣傳部
承辦單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寧波市美術家協會、慈溪市文聯
支持單位:布里詩文化藝術發展集團、布里詩畫廊
(來源:一甸藝術)
藝術家簡介
梅法釵,1968年出生于浙江省臺州市,先后就讀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寧波大學科技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布里詩畫廊代理的首位中國藝術家;長期從事藝術創作和教學、科研工作。他開展繪畫、陶藝、雕塑等多種媒介的藝術創作,特別是在裝置藝術創作上不遺余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