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后就沒有了;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
這是張學良曾對自己的人生作出的評價。
而張學良口中到36歲以后就沒有了,說的就是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
作為西安事變中的“捉蔣功臣”,張學良在事變后被囚半世紀,近90高齡才重獲自由。
而就在重獲自由后,被問及是否后悔發動西安事變時,張學良坦言,此生最不后悔的就是“西安捉蔣”,而最后悔殺了楊宇霆。
長久以來,人們對張學良“東北易幟”和“西安捉蔣”的史實都比較了解,而對塵封了大半個世紀的“楊、常事件”卻普遍知之不多。就連一些歷史學家對此事件也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
1929年1月10日晚,張學良以異常果決的手腕,出其不意地襲殺了父親生前的兩名要員,這兩名要員,便是“楊、常”,也就是楊宇霆和常蔭槐。
其中楊宇霆是張學良父親張作霖生前堪稱左膀右臂的得力干將,在張作霖崛起于東北的過程中居功至偉,任東北軍總參議;而常蔭懷,則是緊緊跟隨楊宇霆的“小兄弟”,一身兼任東北交通委員長和黑龍江省省長。
早在張作霖還在世時,奉系軍閥內部便存在諸多矛盾,只不過因為張作霖的存在,矛盾并未激化,一切矛頭都還按得住。
而就在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之后,隨著東北軍統治集團的形成,以張學良為核心的革新派和以楊宇霆為首的守舊派之間矛盾日趨尖銳。
張學良繼任“東北王”后,守舊派覺得,楊宇霆仿佛就像個托孤的諸葛亮,可是,楊宇霆的言行卻讓張學良覺得,對方想做的可能不是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而是長了反骨的魏延。
東北易幟后,張學良痛感“楊、常”不除,東三省“非徒無建設之望,且將有變亂之萌”。
此時,年僅28歲的張學良身居高位,面對復雜而嚴峻的東北政局,無論從事實上還是心理上,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需要的是東北政要全身心的支持和尊重,而楊、常二人卻屢屢示威,動搖主帥地位。
1929年1月7日,楊宇霆為其父過壽,邀請了一眾地方實力派、東三省達官顯貴以及日本政要,張學良這個東北王到的時候,楊宇霆副官只按普通禮節接待,其余眾人視而不見。
這與楊宇霆到場時眾人紛紛起身迎接恭維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仿佛他楊宇霆才是真正的東北王。
于是,就在壽宴后3天,楊、常命喪老虎廳。
翌日,張學良以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的名義發布布告,歷述了“楊、常”罪狀和伏法經過,并將布告通電發往南京及東北軍政兩界。
主要工作完成后,張學良又下達指示:楊、常被處死后,不株連任何官員,“罪不及妻孥”。對楊、常的身后事也做了妥善處理,還為二人書寫了挽聯。
不過盡管如此,張學良處決楊、常這樁歷史公案,后來還是引發了不少爭議,對于這件事的對錯與否,眾說紛紜。
有人說,張學良殺楊、常,就像后來“西安捉蔣”一樣,都是為了國家統一民族大義,也有人覺得不然。
而在案發60年后,張學良口述歷史時曾說,當年,決定殺楊宇霆、常蔭懷之前,他拋擲了六次銀元,前三次,都是袁大頭在上,他懷疑是銀元的成色有問題,再押反面朝上。結果,丟三次又全是反面。他太太(于鳳至)哭了,知道他要殺人了。
對此,張學良只道:“這是凄慘的遺憾的事的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