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4年,在遼寧的一場公祭大會給史學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這一場公祭的主角是尚可喜,并且在這一次公祭中,將“民族英雄”的帽子放在了尚可喜的身上。
甚至有人表示尚可喜作為民族英雄應該將他和岳飛放在同一地位,對待他也應該像對待岳飛一樣,他應該得到后世人民的尊重。
他們的這一番說辭,不僅是在史學界,甚至是在社會也掀起了軒然大波,畢竟當年尚可喜做出的事情,后世并沒有忘記,他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英雄,對漢人來說他更是一位“千古罪人”。
一、投降
尚可喜出生之際大明已經開始變得動蕩不安了,他是遼東海州人,從他的祖父開始,他們一家就是生活在此地。眾所周知此地也是最接近戰爭的地方,要是能生活在內陸或許尚可喜的生活也能夠安穩大半生。
遺憾的是戰火無情,還是席卷了他的家鄉,為了能躲避戰火,尚可喜的父親就帶著一家人向西走,希望能夠躲避戰火最激烈的那段地方。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中,尚可喜的母親不幸染病離世,其實尚可喜和后金之間仇恨是很深的,他的母親正是因后金的戰火離世,他的父親甚至是在戰場上犧牲的。
在妻子逝世后,尚可喜的父親也意識到在戰火面前一味地逃跑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并且對抗后金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國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于是尚父就帶著尚可喜加入到了軍隊中,正好在毛文龍的麾下。
遺憾的是在參軍不久,尚可喜的父親就在戰場上犧牲了,只剩下尚可喜一個人了,尚可喜的父母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因后金而逝世。通過這也能夠看出尚可喜和后金的血海深仇是不可調解的。不久后尚可喜就去到了黃龍的麾下,并且還因其能力突出得到了一個部校的位置。
在兩年后皮島的動亂中,尚可喜立下了大功,也正是因為這一契機,讓尚可喜的能力被大家所看到,甚至將他視為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足以看出當時對于他能力的肯定。畢竟當年尚可喜可是將被囚禁的黃龍給救出了,黃龍也理應對他表達感謝之情。
有了上級領導的賞識后,尚可喜在軍中的生活就好過了很多,在之后的吳橋兵變中,尚可喜也出了不少力,后續尚可喜漸漸的走到臺前,之后一件事的發生給整個局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之前在和后金對戰中戰敗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兩人紛紛選擇投靠后金。
這兩人的忽然倒戈給大明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不在之后的戰役中,尚可喜的上級黃龍在兵敗后自盡而亡,旅順淪陷后,尚可喜的家人也都全部以身殉國。尚可喜當前十分痛恨后金,畢竟不僅是他的父母就連他的家人也都在后金的手中喪命。
眾所周知雖說此時大明的局勢很不好,但依舊沒有妨礙他們內部的斗爭,這不在黃龍死后,沈世魁就接替了黃龍的位置,但是沈世魁和尚可喜之間卻有很深隔閡。上文也說了尚可喜能夠興起就是因當年的皮島事件。
但是皮島事件對于沈世魁的影響是很大的,甚至能說正是因為皮島事件才讓他失去了權利。是以他對尚可喜也是懷恨在心的,之后還動了想要將尚可喜給除去的心。
不過沈世魁初來乍到尚可喜卻在當地經營很久了,是以在沈世魁有了這個想法,開始付出行動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告知給尚可喜了。
尚可喜一看沈世魁都要殺自己了,那這之后的日子還怎么過,于是他不得不走上一條讓人所不齒的路,尚可喜開始派遣自己的部下去和后金接觸,可以說對于這些大明的將領,后金都是來者不拒的。
當時后金執政的正是皇太極,在對待大明將領上,皇太極也是很仁義的,得知尚可喜的意思后,皇太極十分的高興,并且很快就讓尚可喜看到了自己的誠意。大手一揮就將尚可喜的軍隊更名為“天助兵”。
二、庚寅之劫
這邊在看到了皇太極的熱情后,尚可喜就開始為投靠后金做準備了,他將整個島嶼上的物資都給收集了起來,準備在離開的時候將它們都帶走,同年四月尚可喜帶著大軍抵達沈陽,皇太極也將能給尚可喜的尊重都給了。
皇太極甚至親自帶著大臣們出盛京三十里迎接尚可喜,單單是皇太極的這一行為就足以讓尚可喜感動了,更不要說皇太極之后的舉動了。
皇太極將他封為總兵,和之前孔有德兩人是一樣的待遇,并且皇太極還賞賜給尚可喜無數的金銀珠寶。
其實這些錢財和官職固然是能夠讓尚可喜動容,但真正讓他感動的還是皇太極將之前俘虜的尚可喜的家人都給放了,在尚可喜看來皇太極對他可比大明對他好得多,也就是在此時他立誓要忠心耿耿地效忠皇太極和大清,是以在之后的戰場上尚可喜也是十分的賣力。
皇太極正式將國號改為大清后,尚可喜也在此時被封為藩王,在那之后尚可喜就一直跟隨清軍南征北戰,甚至在設立八旗的時候,還將尚可喜編入了漢軍鑲藍旗,足以看出大清對于他的優待,同樣也正是因大清對他的優待,讓他忘記了自己也是一位漢人。
將時間來到1650年,此時尚可喜帶著大軍抵達了廣州,這一路都是很順利的,但是兩廣總督卻堅持不愿意投降,是以只能展開圍攻戰,可以說這一位兩廣總督也是很堅毅的,一共堅持了十個月的時間。
這十個月也讓尚可喜怒不可遏,在攻進廣州后,他將整個城中的男子都趕到了海邊,根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溺亡的百姓大約有七十多萬人,這也就是后世口中的“庚寅之劫”。他的手中有這么多漢人的鮮血,他怎么能被稱為是“民族英雄”?
三、角度奇特
尚可喜在康熙十二年就已經回家去安享晚年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此時一場災禍還是找到了他。吳三桂動了想要反抗大清的心,不過尚可喜這么多年摸爬滾打,他是很能看得清局勢的,是以他根本就不想和吳三桂為伍。
遺憾的是他的兒子對此卻是很動心,直接將尚可喜給囚禁在府中,整個廣東最高的指揮權就落到了尚可喜的兒子手中,尚可喜當即就認識到了不對,最初他是想要自盡的,遺憾的被阻止了,因懼怕和擔憂不久后尚可喜就逝世了。
得知這個消息的康熙也是十分地傷心,甚至還給他賜下了一個謚號“敬”。更讓人唏噓的是在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后,還將尚可喜風光大葬了。對于大清來說尚可喜是一個十足十的功臣,是以說他是民族英雄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的。
在李治亭編寫的清史中提到了一種新的觀點,那就是不看過程和出身,誰能夠坐上那個九五之尊的位置,誰就是正統,就是值得尊重的。要是這樣看,那尚可喜完全就是一個大英雄,畢竟他對整個大清的統一是做出巨大貢獻的。
當然要是細看就能夠明白,這個觀點還是有失偏頗的,甚至能說是完全脫離史實的,在這還有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在乾隆的心中他也是將尚可喜定為“貳臣”。
結語
可能有人會說,戰爭就是會犧牲,但是這犧牲的卻都是無辜的百姓,他們似乎什么都沒有做錯,尚可喜依舊將他們殘忍的殺害。當然不能否認他的存在對于大清建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就遺忘他給漢人帶來的劫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