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關:春日竹筍采收忙 竹產業助農增收
時值暮春,氣溫漸高,又到了一年采筍季。鮮嫩的竹筍不僅是春日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成為筍農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近日,走進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木桿鎮銀吉村,在筍農康貴書流轉的三百多畝筇竹林里,微風拂過,竹林泛起層層綠浪。一根根竹筍破土而出,生機盎然。工人們正背著袋子穿梭在林間,熟練地采收竹筍,清脆的折筍聲此起彼伏,一派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
剛采摘的竹筍。
康貴書自2018年開始經營這片筇竹林,如今已步入第七個采收季。在他的科學管護下,這片竹林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產業引擎。“今年我們雇了十多個采筍工,大筍每斤2.5元,小筍每斤2.8元,工人日均收入200—400元。目前日采收量約1噸,光人工工資每天就要支出5000—6000元。”康貴書邊查看竹筍品質邊介紹。
家住漂壩村的蒙仁美是康貴書雇傭的采筍工人之一,她穿梭在茂密的竹林間,動作嫻熟。談起務工情況,她開心地說:“已經采筍一個星期左右,一天能采筍七八十斤,工錢兩塊多一斤,一天能得到兩百塊錢左右。”
采筍既增加了蒙仁美的收入,也讓她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充實與滿足,采筍之余,她還會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自己的采筍日常。在這里,她和工友們一起,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蒙仁美正字采摘竹筍
竹筍不僅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也讓筍農的“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成為家庭增收的重要途徑。
在龍文濤家的院子里,一家人正在把剛采摘來的竹筍剝殼,小刀輕快地劃過竹筍根部,筍殼帶著清脆的聲響被剝離,露出清香鮮嫩的竹筍。
龍文濤說:“今年我家每天有四個人打筍子,采筍十來天了,今天是最多的一天,有五六百斤。”
由于大關獨特的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為筇竹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孕育出的筇竹筍鮮嫩爽脆,品質上乘,深受市場歡迎。據龍文濤介紹,去年家里賣筍收入在4萬元左右,今年筍子收購價在每斤4.5元左右,一個多月采筍下來,收入同樣可觀。他家的竹林,在這個春天,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為家庭帶來財富。看著堆成小山的竹筍,龍文濤眼中滿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龍文濤一家正在剝筍。
隨著春筍陸續破土而出,大關縣即將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采筍季。而像康貴書、龍文濤這樣的筍農只是大關縣筇竹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在這片翠竹遍野的土地上,一根根鮮嫩的竹筍不僅承載著農戶們增收的希望,更見證著大關筇竹產業振興的堅實步伐。
據了解,大關縣依托筇竹資源稟賦,通過科學決策、制定規劃,全力推動竹基地建設、竹市場主體培育、竹產品加工、竹品牌打造、竹鏈條延伸,筇竹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自2018年以來,全縣投入竹產業資金達20億元以上,竹林總面積從29.88萬畝增加到116.6萬畝,其中筇竹從20.83萬畝增加到102萬畝。2024年,全縣竹林投產面積56萬畝,竹筍年產量5.29萬噸,竹材年產量5.64萬噸(約4.5億根),竹產業綜合產值實現28億元,竹產業受益群眾19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79%。
待采摘的竹筍。
從“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大關縣以筇竹為媒,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之路。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了富民的“金山銀山”。
來源/人民網 大關縣融媒體中心 胡聲宇 文/圖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