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與西域諸國的交流歷來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關(guān)系到中原帝國的邊境安全、經(jīng)濟穩(wěn)定、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面。
尤其是在漢、唐兩代,強大的匈奴和突厥一直都是中原兩大王朝對外交流的主旋律。
彼時的中原王朝對與西域諸國的方針政策,也會根據(jù)當時的形勢而做出調(diào)整,剛?cè)峒媸⒍魍⒅兀^“恩柔”就是要采取懷柔的方法,而在當時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聯(lián)姻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漢元帝時代的昭君出塞,看到了唐太宗時代的文成公主,當然這些聯(lián)姻背后都具有很濃厚的政治意義,其影響力往往也是千古流芳的。
這里我們所要講述的則是另一位漢朝公主,她的遠嫁則直接催生了一個國家,對后世中亞地區(qū)的發(fā)展和民族形成都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她的故事還被收錄在了《大唐西域記》之中,而流傳至今。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溫歷史,探索這段發(fā)生在絲綢之路上的陳年往事。
安息使團,洛陽請親
由于漢武帝對外實行開疆擴土的政策,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已經(jīng)日薄西山,隨著西域都護府的建立,大漢在西域諸國中的影響力如日劇增。
到了東漢時期,絲綢之路愈發(fā)的繁忙,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交流也愈發(fā)的頻繁。
當時漢王朝的都城洛陽八街九陌、繁花似錦,各個國家的使節(jié)、商人、教士紛至沓來,人們對大漢帝國的強盛景象達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
洛陽城繁榮、壯觀的景象通過商隊傳回了西域諸國,更增加了當?shù)厝藗儗h帝國的向往,這其中也包括雄霸西亞地區(qū)的波斯,此時的波斯經(jīng)過多年的征戰(zhàn)已不復(fù)當年之勇,他們在公元前247年建立起了安息帝國。
夾在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之間的安息,非常想重現(xiàn)當年居魯士大帝的輝煌。
面對羅馬人的不斷東進,安息國王希望借助漢帝國的勢力來與之抗衡,于是國王派遣了使者,帶著大量的珠寶和波斯特產(chǎn)前往洛陽。
安息國王的使團沿著絲綢之路走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終于走進了洛陽城,對于遠道而來的安息使節(jié),漢朝皇帝親自接待了他們。
因為當時的漢朝很注重與西域各個國家的來往,尤其像安息這樣遙遠又有著相當實力的國家,在接待規(guī)格上就更加隆重了一些。
安息使節(jié)在呈上了貴重的禮品后,便向皇帝說明了來意。
除了溝通與漢朝的通商、文化交流等事宜以外,還希望能夠迎娶一位漢朝的公主,以結(jié)秦晉之好,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用聯(lián)姻漢帝國方式,來向外界顯示安息帝國也不是好惹的。
這讓東漢皇帝犯了難了,一是,他了解安息人的用意,這樣便會把自己綁在了對付大秦(羅馬帝國)的戰(zhàn)車上;二是,他知道安息比匈奴還要遙遠,他并不愿意把自己的公主嫁到那么遠的地方。
正在我們的皇帝進退兩難的時候,手下的大臣們卻給他提了醒,原來漢王朝與西域結(jié)親也不是第一次了,那遠嫁匈奴的王昭君、聯(lián)姻烏孫的劉細君可都不是皇室正統(tǒng),有的甚至只是宮女臨時客串的。
一席話讓皇帝豁然開朗,于是他欣然同意了安息國王的請求,隨后便在民間選了一名容貌姣好、知書達理的女子,選了個良辰吉日冊封其為大漢公主,并賜婚遠嫁安歇。
就這樣,這位大漢公主莫名其妙的隨著安息使團的隊伍,啟程返回千里之外的安息帝國了,但畢竟這是皇家嫁公主,皇室的威儀還是不可少的,儀仗、侍衛(wèi)、宮女一樣也不少,再加上原本的安息使者一行,浩浩蕩蕩數(shù)千人。
漢日神種,朅盤陀國
洛陽至安息何止是萬里之遙,雖然一路之上有沿途的州縣小心侍奉,但畢竟路途艱辛、氣象多變,走了三個多月還沒有走出新疆的地界。
而恰巧就在這時,使團碰到了一次戰(zhàn)亂,前進不得,后退也不行,無奈之下眾人只好停下扎下營盤,希望等形勢稍好一些再行上路。
安息使者與漢朝送親的官員商議,請公主臨時搬到附近一座小山上暫時躲避,山下則安排衛(wèi)兵日夜駐防,以保證公主的安全。
《大唐西域記》記載:“時屬兵亂…遂以王女置于孤峰…下設(shè)周衛(wèi),警晝巡夜。”
然而“三月,寇賊方靜…女已有娠,使臣惶懼…”(《大唐西域記》)。
這就奇怪了,等三個月后,戰(zhàn)事稍停,大家準備出發(fā)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公主居然懷孕了,這可把大家嚇壞了。
這到底是怎么怎么回事呢?
當時對這件事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最可信、也是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有一位侍衛(wèi)由于每天給公主送飯,一來二去,在山頂上寂寞難耐的公主便對侍衛(wèi)產(chǎn)生了好感,終于在某一天的夜晚,兩人共度了良辰。
震驚的使者問了半天,也沒有侍衛(wèi)敢站出來承認,也沒有人可以提供更多的線索,可日子拖得越久,公主有孕的事情就越掩蓋不住,如果這樣回到安息,那等候他們的必將是死路一條,而返回大漢同樣也是一條不歸路。
無奈之下,有人出了個主意,既然事已至此、進退維谷了,干脆就哪也不去了,就在此地住下,立公主為國母,自行建國豈不痛快。
大家一想,到哪里都是死,也只好這樣了,于是他們在山頂上建起行宮,設(shè)下香案正式拜公主為女王,這個國家就是朅盤陀國的前身了。
為了證實自己建國的合法性,也是為了打消安息國王和漢朝皇帝的疑慮,他們還編織了一個美麗的神話。
他們說:“乃神會爾…有一丈夫從日輪中乘馬會此”(《大唐西域記》)。
原來公主肚子里的孩子是和天上的太陽神交合所生啊,那還了得,于是周圍的小部落、散兵流民紛紛匯聚過來,朅盤陀國漸漸地有了規(guī)模。
后來,公主生下了一名男嬰,長大后也是生的相貌堂堂、儀表不犯,公主便把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躲在幕后輔佐他,這個男孩就是朅盤陀國的第一位國王。
朅盤陀國在公主和她兒子的治理下一天天的壯大,而國家的基因也不是一般的好,他們是漢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公主和太陽神的故事讓他們自稱是“漢日天種”,時間一久,安息和大漢兩個帝國居然也都默認了朅盤陀國的存在。
然而想在西域這個地方生存下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朅盤陀國一建立就面臨著強敵環(huán)視的局面,周圍有滑國、罽賓國、沙勒國,哪一個也不是吃素的,惡劣的環(huán)境讓朅盤陀國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擺脫吐蕃,入我中華
公元220年,東漢王朝終于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落下了帷幕,隨后的魏晉南北朝,中原更是亂成了一鍋粥,隨后的中國北方地區(qū)是胡人的天下,五胡亂華,你方唱罷我登場,西域這個地方隨即也是群龍無首,天下大亂。
憑著太陽神的庇佑,朅盤陀國在這一階段依舊頑強的生存著。
518年,北魏著名的旅行家宋云奉胡太后之命西行求取佛法,曾途經(jīng)朅盤陀國的時候,受到了當時國王的熱情接待。
據(jù)宋云所著的《魏國以西十一國事》記載,此時的朅盤陀國王已是第十三代了。
隋唐以后,朅盤陀國的南北方向分別崛起吐蕃和突厥兩大強國。
他們和隋唐王朝共同演繹出了那個時代中亞的最強音,處在夾縫中的朅盤陀國實力弱小,只能淪落成了吐蕃王朝的附庸,而大唐王朝另一位公主的和親之旅,又讓朅盤陀國人看到了希望。
公元641年,應(yīng)吐蕃王朝的求和,唐太宗把宗室文成公主下嫁給了松贊干布,此時作為吐蕃藩屬的朅盤陀國,依稀看到了大唐帝國即將冉冉升起的“天可汗”的威嚴。
他們積極的做著準備,相信脫離吐蕃暴政的一天就快到了。
此時的大唐帝國正是席卷天下的時候,東降朝鮮、北據(jù)突厥、西平回鶻,可謂聲威遠播、四海臣服。
到了唐玄宗時期,大將高仙芝奉旨討伐與吐蕃王朝和親的小勃律,正是在這次戰(zhàn)爭中,朅盤陀國在大唐的幫助下脫離了吐蕃的控制。
這之后,唐朝便在朅盤陀國的故地設(shè)置了蔥嶺手捉,朅盤陀國神奇般的被納入了大唐的版圖,成了扼守唐朝西部邊陲的最前線,為穩(wěn)定當時西北邊境,促進東西方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好景不長,強大的唐帝國盛極而衰,公元907年,中原王朝四分五裂,再次陷入了動亂,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民族融合,扎根新疆
混亂的局面,導(dǎo)致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tǒng)治力逐年下降,看看宋帝國的統(tǒng)治疆域就可以知道,河西走廊大概就是帝國西部的邊境線,而地處新疆的朅盤陀人,也只能再一次淪為西部諸強所爭奪的對象。
這一階段,朅盤陀國先后為吐蕃、西夏、契丹、蒙古等國家占據(jù),元朝的時候這一地區(qū)又成為了和卓的勢力范圍,隨后便一直延續(xù)至明清。
和卓本是對葉爾羌汗國人的別稱,他們信奉伊斯蘭教,清朝初期的時候,和卓在與準格爾蒙古汗國的對峙之中落了下風(fēng),兵敗后的和卓們被準格爾汗噶爾丹關(guān)在了伊犁,而很多的朅盤陀人也隨之被遷移到了伊犁。
乾隆皇帝登上皇位后,繼承了其父祖輩的強勢作風(fēng),開始了對噶爾丹的征討,1755年,清軍大敗準格爾,順便也釋放了被關(guān)在伊犁的大小和卓,不料沒過多久,大小和卓也趁機發(fā)動了叛亂。
此時的朅盤陀人早已沒有了自己的國家,散落在和卓范圍內(nèi)他們,經(jīng)過多年的民族融合,已經(jīng)演變成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塔吉克族,在這一片故土上過著擇水而居、草長鶯飛的生活,現(xiàn)在的他們只想擁有一塊安靜的草原。
1758年,清朝大軍進兵新疆,在今天阿富汗境內(nèi)的巴達克山將大小和卓擒殺,一舉平定了叛亂,乾隆皇帝建立了十全武功,新疆整體并入了大清版圖,而古老的朅盤陀人也以塔吉克人的身份正式融入了中華帝國。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清政府正式在此設(shè)立了伊犁將軍府,色勒庫爾回莊也被劃分給這些塔吉克人居住,從此漂泊千年的太陽神之子終于有了穩(wěn)定的住所,清朝滅亡后,國民政府繼續(xù)對新疆行使主權(quán),色勒庫爾回莊地區(qū)升格為伊犁縣。
1899年,英國探險家奧雷爾·斯坦因在新疆塔士庫爾干地區(qū)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古代城堡,相傳那里就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所記載的漢朝公主避難的那座山峰,人們給它起了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公主堡”。
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后來的研究證明“公主堡”修建于南北朝時期,它只是用來保護絲綢之路,扼守西域的一所防御工事,也許像這樣的工事在當年應(yīng)該有很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的城堡都消失在了歲月的記憶里。
新中國成立以后,伊犁縣也更名為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曾經(jīng)的朅盤陀人成為了中國56個民族當中的一員---塔吉克族,而“塔吉克”正是波斯語“戴王冠者”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確實流淌著波斯人的血液。
今天生活在中國境內(nèi)的塔吉克族有五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新疆地區(qū),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但卻保留了和古代波斯人信奉拜火教(祆教)一樣的傳統(tǒng),崇拜太陽,這也許是他們稱自己“漢日神種”的又一佐證。
新疆這塊沃土,美麗而富饒,養(yǎng)育著漢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等多個民族,他們在這里和睦相處,共同奮斗,為建設(shè)新疆、建設(shè)祖國做出了自己應(yīng)有的貢獻。
回顧他們共同成長的歷程,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歷程,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習(xí)俗、不同的語言,神奇的在這里不斷交織、不斷融合,塔吉克人起源的美麗傳說正是這一歷程的證明,同時,這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自己中華民族這一身份最完美的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