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記者在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的“抓改革創新 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市農業科學院專場上獲悉,市農科院長期關注冬棗育種、老棗園改造和產業轉型等問題,堅持系統思維,從種苗根源上找原因、從種植技術上搞突破、從發展模式上解難題、從生態建設上求實效、從全鏈條標準制定上求突破,為全市冬棗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市農科院引進國內外一流科研團隊,組成創新創業聯盟,打造全國冬棗產業發展新高地;冬棗研究方面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4項,山東省林業科技獎2項,山東省自然資源科技獎1項,相關成果的科技動能已經初步彰顯。
做好種子“芯片”,把握冬棗產業發展方向。遴選國內外一流科研團隊,搭建冬棗科技創新新平臺,與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團隊合作,共建環渤海現代紅棗育種中心,組建國內一流的冬棗科研團隊。創新運用“染色體倍性誘導+嫁接”技術組合,依托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基因編輯,深度挖掘冬棗抗寒、耐鹽堿和豐產等關鍵基因,構建酸棗、冬棗等北方棗基因組數據庫,誘導培育出“月光、辰光、助光”等極早熟、優質、豐產、抗寒鮮食棗新品種,使更多冬棗優良品種出現在市農科院試驗田。
筑牢生態根基,促進冬棗品質全面提升。創新冬棗籬壁式新樹形,與寬行密植相結合,改善棗園光照和通風,在解決傳統棗園機械作業難、果實采摘勞動強度大等難題的同時,提升了冬棗著色度,降低了病蟲害影響。經實地驗證,籬壁型棗園采摘整體人工成本降低40%以上。率先實施山東省冬棗全產業鏈標準化項目,在冬棗園示范推廣棗園生草技術,固碳增氮,增加土壤活性,有效促進鹽堿地改良。經省科技廳認定,棗園土壤快速檢測改良及生態優化技術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發展模式,不斷增強冬棗產業發展活力。改造嫁接,延長掛果期,針對性引入早中晚熟品種,推廣“月光、辰光”等早熟、耐寒新品種,實現鮮食棗上市延長,構建鮮食棗全周期供應體系。探索林下經濟,增加棗農效益,“冬棗-羊肚菌”間作模式將棗棚冬季4個月的“休眠期”轉變為“生長期”,實現一份土地兩份收入,帶動冬棗種植戶畝均凈增收1萬元左右。建好大學生創業基地,培育“新農人”,聯合濱州職業學院等高校,打造大學生冬棗產業創業孵化基地,有效吸引有志大學生從事冬棗產業。
建立推廣機制,煥新冬棗產業動能。以老棗園改造升級和新棗園建設標準化為重點,用好已發布的國家、省、市技術規程,打通從試驗田到棗園的“最后一公里”,最終實現老棗園的全面改造,新棗園建設的規范化。建立互動機制,與沾化、無棣及市縣農業、科技等部門,以及冬棗種植大戶、經營主體建立交流協作機制,定期交流技術、信息,推介科研成果,引導帶動棗農實現生產管理輕簡化、標準化、智慧化。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目前園區已經規劃建立了“紅棗全流程育種基地、鮮食冬棗供應標準化智慧棗園、遠緣雜交苗圃”3個示范片區,10余項新技術、新模式落地實驗示范。市農科院還和有關部門通過現場觀摩、專題培訓、科技下鄉等多種渠道開展技術推廣,目前生態棗園、籬壁樹形、雜交新品種等已在沾化下洼、富源等鄉鎮街道推廣1500余畝。成立技術服務團隊,牽頭與沾化冬棗辦共同成立產業技術服務團隊,為棗農提供種苗、農資等,每年開展信息服務和現場技術指導20余期。
來源:濱州日報
編輯:吳愛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