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不是什么終極定律,也不難理解。人世間的最大定律就是生死,熵增定律也不過是闡釋生死的理論之一。
很多人其實只是在夸大其詞,他們迷戀神奇的詞和概念,“知道”上癮,以為自己思想很深邃,實際上忘了“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的道理。
宇宙沒有什么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真理,理論都是從實踐中提煉并反過來為實踐服務的,人類的進步就在于這種認知的螺旋提升,這才叫適者生存。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人生在世,能夠真正懂得一個理論并身體力行,充分發(fā)揚和完善這個理論,拿到好的結果,那就算成功。所以知道一萬個理論不如執(zhí)行好一個理論,跟一萬個老師學之前,首先是跟一個老師學十年。
否則人的思想就沒有根基,還是心浮氣躁,沒有自知之明,容易自欺欺人。什么叫自知之明?這是個智慧的境界,意思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神仙才看得懂?真懂“熵增定律”的沒幾個,任正非無疑是其中之一
看下面的方程:
ds ≥ δQ/T
你看這個公式什么感覺?是莫名其妙還是大道至簡?我第一次看也覺得只有神仙才看得懂。事實上“熵增”是熱力學領域的一個概念,熱力學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第三是絕對零度無法達到。
熵在熱力學中是表征物質狀態(tài)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代表了系統(tǒng)中不可用的能量。簡單說是在一個孤立的系統(tǒng)中如果“熵”增加,那系統(tǒng)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打個比方,比如你家里的魚缸如果一個星期不清理,那其內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混亂、混濁了,這就是一種熵的增加。類似還有人體,如果我們大吃大喝,經常睡懶覺不運動,那身體就會變得臃腫,失去健康,這也是一種熵增的表現。
所以,隨時間進行,一個孤立體系中的熵不會減小。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并將這熱量完全變?yōu)楣Γ划a生其他影響。熱量可以自發(fā)地從溫度高的物體傳遞到較冷的物體,但不可能自發(fā)地從溫度低的物體傳遞到溫度高的物體。一切自然過程總是沿著分子熱運動的無序性增大的方向進行。這些物理學家的表述都意味著人類對這個世界的客觀認識。
熵增定律經常被用在熱力學、信息論及哲學等領域,當然也可以用在商業(yè)領域——任正非是率先把“熱力學第二定理”從自然科學引入到社會科學中的企業(yè)家。事實證明他確實智慧通透,應用得非常好,華為的持續(xù)成功就是最好的說明:
我把“熱力學第二定理”從自然科學引入到社會科學中來,意思就是要拉開差距,由數千中堅力量帶動十五萬人的隊伍滾滾向前。我們要不斷激活我們的隊伍,防止“熵死”。我們絕不允許出現組織“黑洞”,這個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讓它吞噬了我們的光和熱,吞噬了活力。
所以知道和理解是一回事,真正能夠把理論活學活用并拿到好的結果,才是真本事。
企業(yè)跟人一樣,都需要克服熵增的趨勢!
“人和自然界,因為都有能量轉換,才能增加勢能,才使人類社會這么美好。”華為是一個倡導開放的企業(yè),華為的企業(yè)文化就是融會貫通了中西文化的精粹,而這種文化也是跟中華文明是一致的。
中華文化為什么能夠源遠流長?與中華文化齊名的古羅馬、古巴比倫為什么已經蕩然無存了?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種“新”就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自我刷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有這樣的文化和精神,我們的民族才能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大人虎變,君子豹變;吾日三省吾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可以說,革新是中國人的精神內核。
任正非在企業(yè)里也強調變革,這就是一種自我刷新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的話,一個企業(yè)就很難“適者生存”。但變革往往是痛苦的,克服熵增并不容易:
從幼兒園認字、彈琴;小學學數學;從中學歷史、物理到本科、碩士、博士,考試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畢業(yè)了,又要接受打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擠壓。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十分痛苦呀!但結果都是光明的。從小就不學習,不努力,熵增的結果是痛苦呀!
不管企業(yè)還是個人,都是變好困難變壞容易,所以我們都需要奮斗。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為什么?就是為了熵減,死亡是自然規(guī)律,人生的目的則是不斷延續(xù)自己的生命,企業(yè)也是一樣。
這個過程就是自強、對自我的超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奮斗才能避免熵增,否則熵增的痛苦絕對是讓人后悔莫及的。畢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想重來一次,但沒有來生”。所以我們寧可要熵減的痛苦,也不能等到熵增帶來的后悔。企業(yè)也是要在沒有成功的時候開始克服熵增,越是成功就越要努力熵減,如此才算是明智。
企業(yè)的熵增如何克服?
創(chuàng)業(yè)譬如打江山,拼命奮斗的時候“熵”最小,隊伍內部效率最高,大家都忙著擴大地盤,而等到坐江山的時候,也就是成功之后,奮斗的精神就開始消退了,人人都想著享受榮華富貴。
“當新一代皇帝取代舊主時,他成本是比較低的,因為前朝的皇子、皇孫形成的龐大的食利家族,已把國家拖得民不聊生。但新的皇帝又生了幾十個兒子、女兒,每個子女都有一個王府,以及對王府的供養(yǎng)。” 這其實就是熵增的趨勢,隨著坐車的人多,拉車的人少,于是走向了“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王朝輪回,“他們的子女又在繼續(xù)繁衍,經過幾十代以后,這個龐大的食利家族大到一個國家都不能承受。人民不甘忍受,就又推翻了它,它又重復了前朝的命運。”
華為的企業(yè)文化是自我批判和艱苦奮斗,意思就是避免怠惰吞噬了組織的活力,讓隊伍保持被激活的狀態(tài)。因此華為有“之”字成長,有拉開差距,有給火車頭加滿油,有流動……它有一套完整的熵減體系和機制。老方說這也是值得老板們認真學習和領會的,華為沒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學,也都能學得會且受益無窮。
“我們的人力資源政策,要胸懷寬廣,敢于啟用優(yōu)秀的員工超過我們,要堅決引進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人。要不斷激活我們的組織,提升有貢獻的員工,組成合成的生力軍。”
做企業(yè)帶隊伍,就是要有合理的淘汰機制,這是激活整個隊伍正向激勵的補充,既要尊重人,又要考核科學,又要堅持責任結果導向,以克服隊伍熵增的慣性。任何一個組織和企業(yè),都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走向怠惰,人性是好逸惡勞的,人很難長期保持艱苦奮斗的狀態(tài)。要知道像任正非這樣奮斗不息的人,其實是人群中的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