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工信部這次給燃油車制定了一個基本無法實施的油耗標準。
工信部擬于2026年1月1日實施的《乘用車燃油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新規,對中等重量車型(1.09-2.51噸)提出WLTC百公里油耗≤3.3升的要求,這一標準被部分輿論解讀為“燃油車終結者”。
細究政策,核心目標并非直接禁售燃油車,而是通過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考核體系,倒逼車企提升節能技術或加速新能源轉型。但無論如何,我們把這一政策依然理解為燃油車的“死緩”,并沒有原則性錯誤。
當前主流燃油車,如卡羅拉(參數丨圖片)1.2T油耗5.88L、哈弗H6約8-9L,距離3.3L的差距顯著,即使日系混動,如卡羅拉雙擎的4.07L依然難以達標。傳統內燃機技術已逼近物理極限,若僅依賴燃油動力,車企需通過輕量化、高效燃燒、48V微混等技術“擠牙膏式”改進,成本與效果難平衡。
針對這一情形,車企無非兩條出路。一是向混動與插混傾斜,如比亞迪DM-i、長城Hi4等插混技術,通過“油電折算系數”優化企業平均油耗(如秦L虧電油耗3.8L,但綜合油耗僅1.11L);二是加速純電布局,新能源積分可抵消燃油車負積分,但需同步應對電動車電耗新規(如小米SU7電耗12.3kWh達標)。
由此可見,無論哪條出路純燃油車市場空間將萎縮,但插混、增程式等過渡技術或成最大贏家。
對于車企而言,永遠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好就好在,新能源積分交易機制持續強化,車企可通過高利潤純電車型補貼燃油車業務。電耗限制淘汰低效電動車,如早期高能耗車型,可以進一步推動三電系統升級。但問題就在于,部分插混車型“虧電油耗高”問題未解決,如某增程式車型虧電油耗超5L,若政策僅考核綜合油耗,會不會引發“應試式設計”?車企研發投入增加,最終可能轉嫁至車價,又會不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
對于消費者而言,將面對更多低油耗燃油車與高性價比新能源車的混合市場,需警惕車企為達標犧牲用戶體驗。
工信部新規的終極目標,是推動汽車產業向低碳化轉型,而非“消滅燃油車”。燃油車與新能源將長期共存:燃油車通過混動技術延長生命周期,在商用車、越野車等細分市場保留空間;新能源車則會政策倒逼技術升級,但需解決續航真實性、補能效率等痛點。
3.3L油耗標準看似嚴苛,實則是中國汽車工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競爭”的必經之路。燃油車的“死緩”背后,是全體車企必須面對的能效革命。這場革命中,唯有技術領先者能存活,而最終的贏家,或許是那些既能駕馭燃油效率極限,又能玩轉電動化生態的車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