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17日,伯利茲上空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瞬間:一名前美軍士兵劫持一架載有16人的小型客機,在空中刺傷飛行員與乘客,試圖將整架飛機控制在自己手中,最終卻被另一名乘客開槍擊斃。這場危機雖然以成功迫降落幕,卻以最殘酷的方式暴露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美國的退伍軍人問題、槍支文化擴散以及對全球安全環境的溢出性影響。
劫機者阿金耶拉·泰勒,曾是一名美軍士兵。這一身份本應代表紀律、忠誠與責任,卻在此次事件中演變成不穩定因素的象征。近年來,美國退伍軍人因精神創傷、社會脫節、暴力傾向而引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屢見不鮮。而今,這種“內傷”已不再局限于美國本土,而是隨著其公民的流動,將安全風險輸出至世界其他角落。伯利茲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無辜卷入美式安全隱患的小國。
而在這一事件中,頗為諷刺的細節是,最終制止這場空中災難的,依舊是槍支。一名乘客隨身攜帶的武器成功將劫機者擊斃。這名乘客被譽為“英雄”,他的果敢行動值得尊敬。但事件的荒謬之處正在于此:一架商業航班居然需要乘客攜帶槍支自保?在法律允許下,這名乘客帶槍上機,本是極端個例,如今卻成了整個系統失效后的“補救選項”。這不是制度的成功,而是制度的崩塌。
長期以來,美國將“自由帶來的風險”合理化,甚至美化為“個人權利”的體現。從槍支泛濫,到退伍軍人安置失能,再到心理健康體系殘缺,美國早已在國內培養出一批批潛在的不穩定因素。而這些人一旦流動到其他國家,就變成了外部社會的“定時炸彈”。這次事件,不只是泰勒個人的暴走,而是美國國家治理結構出口失敗的后果。
退一步講,美國退役軍人的問題,早就不是秘密。他們中很多人因阿富汗、伊拉克等戰爭創傷留下嚴重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卻無法得到足夠的精神衛生支持。他們被國家送上戰場,回來之后卻被社會邊緣化,心理創傷堆積成暴力傾向。部分人轉向極端宗教、極端民族主義,甚至跨境從事非法活動。泰勒不是個案,而是被丟棄的制度殘骸的縮影。
而在此背景下,美國卻依舊大言不慚地將自己標榜為“全球安全的守護者”。它在各地興建軍事基地、輸出軍售、施加制裁,卻對自家退役軍人的風險輸出毫無警惕。這種只講“戰略控制”不講“人類安全”的外交邏輯,本質上是將世界當作它內政失敗的處理場。
垃圾
更值得反思的是,小國的脆弱性如何在這種沖擊下被無限放大。伯利茲,是一個人口僅40萬的小國,旅游是支柱產業,安全體系薄弱,對外來風險的防范能力有限。如今,它卻因為一個美籍退伍軍人的失控行為,付出了飛行員和乘客重傷、國家形象受損的慘重代價。這不僅是伯利茲的危機,更是所有開放社會面對“全球流動中的美國問題人群”時可能遭遇的困境。
而此次事件在美國國內卻幾乎未掀起輿論波瀾。媒體更多將焦點放在“乘客英勇”、“飛行員冷靜”,而對劫機者的身份、動機和背景分析寥寥。這種“選擇性關注”正是問題的根源——美國更愿意消費英雄主義敘事,而非直面自身制度的病灶。
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國家是孤島。美國的槍支問題、軍人退役體系、心理健康危機、社會極化,不再只是其內政問題,而是整個世界的“外部成本”。當伯利茲這樣的國家也開始承受美國社會問題的外溢效應,國際社會就必須正視一個問題:世界是否還承受得起一個動蕩不安、制度失衡但又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美國?
這場空中危機已然落幕,但更大的隱患卻仍在飛行,下一次,是哪個國家,又會在哪片天空下,被迫承擔美式安全災難的代價?在全球高度聯通、威脅快速傳播的時代,我們必須集體追問:誰來為“美國制造”的全球不安全負責?又有誰,還能從下一場災難中幸存?伯利茲空域的這場血案,是一次警告,更是一面鏡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