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拉面這一中國傳統美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不僅是一道美食,也是一部記錄著時代變遷的歷史書,是一條承載著無數人夢想的致富路,更是一座連接著各民族情誼的團結橋。
近日,一場以“面‘面’相談 美‘美’與共——‘一面’等你四千年”為主題的拉面訪談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邀請北京有關專家學者和青海相關地區政府代表、拉面企業代表,圍繞“拉面碗里的文化史和煙火氣”“拉面澆灌的‘團結花’”等主題開展訪談,展現一碗拉面中蘊含的“美美與共”“團結和睦”精神。
一碗歷史悠久的面:
溯源尋根,品味千年傳承
青海,作為黃河的發源地與河湟文化的發祥地,孕育出了底蘊深厚的美食文化。而青海拉面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歷經歲月沉淀,逐漸成為獨具特色的美食代表。
2002年,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黃河邊的喇家遺址,當一只倒扣的陶碗被緩緩掀開,一團卷曲纏繞的面條出現在世人眼前。經考證,這碗面條距今已有4000多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可見,4000多年前,面條文化就已經在這里生根發芽,并隨著無數次改良與創新,最終形成了如今備受人們喜愛的蘭州牛肉拉面、青海拉面等美食產品。
青海拉面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工藝著稱——采用當地優質小麥精心制作的面條,搭配上精選的牛肉和清爽的牛肉湯,再加入多種香料和蔬菜,一碗引人垂涎的面條便熱氣出鍋了。正是憑借著這一手藝,上世紀80年代末,不少青海人拖家帶口,用“一臺爐、兩口鍋、三個人、四張桌”,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開起了夫妻店、兄弟鋪。
隨著時間的推移,青海拉面的口味和品質吸引了更多的顧客并逐漸在全國普及。據青海省工商聯副主席、青海省拉面產業行業協會會長馬麗萍介紹,截至2024年底,青海拉面已在全國337個城市擁有店面3萬余家,從業人數達20.3萬人,實現經營性收入200億元、利潤55億元、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80多億元。
而作為中國美味,青海拉面還走出了國門,在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柬埔寨、泰國等35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近年來,“拉面經濟”更是通過電子商務化轉型,再次為青海拉面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青海拉面產業電商服務中心”等平臺成立,已形成了質檢、展銷、物流、冷鏈配送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
一碗共同富裕的面:
產業賦能,鋪就致富康莊大道
青海拉面不僅僅是一碗簡單的面食,更是無數人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以拉面大縣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為例,全縣30萬人口中有10萬人在全國各地開拉面館,近1.8萬家拉面店如繁星般分布在全國各大城市。拉面產業創造的收入占到全縣勞務總收入的70%,拉面產業人均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4%。
這些數據背后,是一個個家庭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生動故事。“曾經,化隆縣許多百姓生活在貧困之中,土地貧瘠,收入微薄。拉面產業的興起,讓他們看到希望。他們背上行囊,走出大山,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和精湛的拉面技藝,在城市中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的子女也因此有了更多受教育機會。”長期從事拉面經濟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拉面產業學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馬金星說。
近年來,為了全方位推動拉面產業發展,助力群眾增收致富。海東市以東西部協作資金項目為牽引,以互聯網平臺經濟為載體,建成投運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平臺。該平臺注冊會員4500余家,192家企業入駐商城,接入有效經營數據1350家,實現了與化隆、循化兩縣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務平臺互聯互通。
青海省人社廳也積極行動,出臺“六項舉措”,加大青海拉面產業技能人才培養。加強拉面產業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提升創業能力,符合條件的給予培訓補貼。積極開展拉面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每兩年舉辦一屆全省拉面技能大賽,對獲獎選手授予榮譽稱號并制定評選標準。眾多舉措為拉面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助力拉面人在致富道路上穩步前行。
一碗民族團結的面:
情牽各民族,共筑和諧美好家園
一碗拉面不僅熨帖了人們的胃,還溫暖了各民族人民的心,見證著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
“在青海拉面的制作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各民族的智慧與協作。”用青海省政府特邀參事馬有義的話說,這碗面是由漢族、土族群眾種植的小麥磨成面粉,藏族、蒙古族群眾養殖的牦牛熬成鮮湯,撒拉族群眾栽種的花椒、辣椒做成調料,回族群眾用雙手拉出一碗碗美味的拉面。這一碗面,匯聚了各民族的辛勤付出,是各民族團結協作的生動體現。
在全國各地,青海拉面館也成為了各民族喜歡的溫馨場所。在廣州市黃埔區,當地民宗委提出“吃一碗拉面,拉一次家常,交一個朋友”的民族團結促進活動。相關部門領導帶頭走進拉面店,送政策、送溫暖,幫助拉面人更好地融入當地。在這個過程中,拉面店不僅是提供美食的地方,更是增進各民族感情的紐帶。大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美味的拉面,分享著生活的點滴,歡聲笑語中,各民族同胞心中的距離被拉近,團結之花在潛移默化中綻放。
“我從小生活在多民族聚集的村莊,對民族一家親感受深刻。”廣州市花都區民族團結進步協會會長、廣州大美西北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正彪介紹,他的公司160多名員工來自20多個民族。公司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幫扶活動、思想交流等方式,引導全體員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我們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在祖國最發達的城市里尋找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們就是一家人。”
武漢市十八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韓索力么乃,不僅在創業致富后幫助家鄉400余人脫貧,還建立了青海籍各族群眾湖北就業服務站,累計幫扶少數民族創業開店、就業上崗、技能提升等280余人次。他積極參與國家民委、湖北省民宗委“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試點項目,協調處置涉少數民族經營戶矛盾糾紛40余起,在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方面作出貢獻。
在一次次賑災救急的活動中,青海拉面人也展現出了深厚的民族團結情誼。2021年青海瑪多發生7.4級地震,化隆拉面館老板馬忠義連夜裝上食材,帶著徒弟驅車10小時奔赴災區,在海拔4200米的寒風中支起爐灶,為受災群眾煮面;北京新冠疫情嚴峻時,朝陽區的化隆拉面店老板王有福連續多天每天蒸好50份牛肉飯,騎車送給街頭的執勤民警……他們用行動詮釋著“鍋里有湯,就不能讓鄉親們喝涼水”的樸素情懷,彰顯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誼。
如今,青海拉面這碗飽含著歷史韻味、承載著共同富裕希望、傳遞著民族團結情誼的美食,正以其獨有的魅力,在中華大地乃至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在這碗面中,可以看到一個行業不斷創新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也可以看到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幫助,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動人場景。未來,相信它也會讓更多人在品嘗美味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成為促進各民族之間交流與團結的橋梁。
記者:奚冬琪
文字編輯:奚冬琪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