抿抿甜!用一勺糖
讓世界嘗到成都的甜
龔珂儀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以銅勺為筆、糖液為墨,手腕輕抖間,金黃的糖漿緩緩流淌,在石板上凝固成花鳥蟲魚、英雄豪杰,這便是流行于成都街頭巷尾的藝術——糖畫。
小時候在街頭、公園玩耍時不時便會看到賣糖畫的,那時糖畫是孩童手中最時髦且甜蜜的玩具。而在畫糖匠人們眼里,糖畫可是心血凝聚的文化瑰寶。
2019年,成都糖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糖畫的傳承繞不開“樊糖餅”的傳奇,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樊德然到其子樊均富,兩代匠人以糖為媒,將這門技藝從市井煙火推向國際舞臺,書寫了一段跨越百年的非遺故事。
圖源:紅星新聞
糖影人生
從成都巷陌到國際舞臺
糖畫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最初被稱為“糖丞相”。作為民間智慧的結晶,糖畫自傳入民間便展現出旺盛的藝術生命力。民間藝人們發現融化的糖漿遇冷即凝,便以銅勺為筆,在石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富有趣味性的圖案,深得孩童們青睞。
它巧妙融合皮影戲的光影神韻與民間剪紙的鏤空技藝,題材從最初的簡單紋樣拓展至花鳥蟲獸、神話傳說,逐步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體系。清代中期,糖畫隨各地民間技藝一同傳入四川,憑借生動的造型與甜蜜的口感迅速融入蜀地生活。
辛亥革命后,各地糖畫因戰亂頻發逐漸消亡,而四川因蔗糖產量長期居全國之首,且歷史上戰亂較少、社會安定,廟會集市常年興盛,為糖畫提供了存續的文化土壤。在此過程中,糖畫與巴蜀文化深度交融,尤其清末川劇的興盛更賦予其文化靈魂,藝人們將戲臺上刀光劍影的英雄豪杰、水袖搖曳的旦角佳麗,凝練成石板上的“可食浮雕”。
陳昌吉《關公》(圖源:四川非遺)
1924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糖塑(成都糖畫)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樊德然,出生于成都一戶貧寒之家,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生計艱難。11歲那年,他到南府街跟隨一個姓謝的師父學藝。學藝期間,他每日勤勉,刻苦打磨,且善于創新,受到師傅稱贊。
三年后,樊德然學成出師擺攤,以“樊糖餅”為名,在街頭巷尾支起一方青石板。做生意聚人氣是門學問,樊德然趁空閑便用糖漿描畫花鳥人物,甜香引著孩童駐足,看熱鬧的漸漸成了買主。
逐漸地他迷上了將看過的川劇人物變糖畫,把張飛關羽的盔甲紋路都凝成金絲,插在銅錘把子上當招牌,過路的沒有不多瞧兩眼的。隨著糖餅攤越來越受歡迎,不知不覺中樊德然就走上了這條藝術創作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成都,戲班多為流動演出。樊德然自幼喜愛川劇,經常跟著戲班子穿梭于戲臺之下,擺攤在臺下,一邊看戲,一邊用糖漿復刻戲中人物的神韻。也就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制作出許多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逐漸受到當地人的喜愛,名氣也傳開來。
樊德然和他的糖畫(圖源:成都政協)
20世紀60年代,樊德然在成都先后為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進行糖畫創作演示,其精湛技藝獲得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樊德然退休后積極聯絡成都地區糖畫藝人,于1986年牽頭創建了“成都市東城區民間糖畫藝術協會”,為長期缺乏社會認可的糖畫藝人建立了首個行業組織,同時他招收近三十名弟子傳承技藝。
1992年5月,時年68歲的樊德然作為“中法友好民間藝術代表團”核心成員赴法進行文化交流,現場展示糖畫制作工藝獲得法國總統密特朗夫人接見,標志著糖畫藝術首次走出國門并在歐洲引發熱烈反響。1996年,凝結著半個世紀創作智慧的兩套糖畫工具,分別被法國蒙彼利埃市博物館和四川大學博物館永久典藏。
樊德然正在制作糖畫(圖源:四川非遺)
父子守藝
銅勺里的堅守
“糖畫是苦日子里熬出的甜。”
樊德然深知這門手藝的艱辛,竭力讓子女讀書謀生。然而,血脈里的技藝基因終難磨滅,樊均富自幼跟隨父親擺攤,耳濡目染。盡管樊德然明令禁止兒子學藝,糖畫已然在樊均富心中有著非凡的意義。
成年后,樊均富當過兵、開過出租車,但心中始終放不下糖畫。2008年,成都糖畫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父親成為代表性傳承人。為守護這門技藝,他瞞著父親辭職,在家中閉門苦練,買來兩百斤黃糖,反復試驗熬糖火候,畫筆在紙上反復描摹著百戲人物的輪廓。2015年父親去世后,樊均富正式扛起“樊糖餅”招牌。在2019年4月公布的成華區首屆"成華工匠"名單中,桃蹊路街道府青巷的糖畫傳承人樊均富榜上有名。
在成都糖畫的技藝譜系中,“子子貨”(指直接傾倒而出的圓形糖餅兒)的渾圓、“絲絲貨”(指以糖液所形成的纏綿的線條來構圖)的纖巧與“小貨”(指體型偏小工藝簡單的作品)的簡約各具風韻。而樊均富專精的戲曲人物“大貨”(指體型較大構圖復雜的作品),堪稱糖畫界的重工藝術,僅面部塑造就需十余把特制銅起子,父親留下來的幾把工具更被他視若珍寶。
糖畫制作工具(圖源:成華發布)
為精準捕捉戲曲人物的氣韻,他常對著屏幕定格名角神態,素描本上疊滿人物輪廓的千姿百態。糖畫藝術的精髓在于形神交融,畫糖人是沒有底稿的,全憑多年沉淀的觀察功夫,胸中自有萬千圖景。樊均富的糖畫藝術展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其構圖講究氣韻流動,在方寸之間營造出虛實相生的空間層次,最令人稱道的是他的人物塑造技藝,從《三國演義》再到《西游記》,百余個經典戲曲人物在他的勺下被賦予獨特生命力。
這其中的每個糖畫造型都承載著歷史源流,樊均富執勺作畫時,總愛對著圍觀的娃娃們娓娓道來,借著這縷糖香,把歷史與文化悄悄種在孩子們心田,這才是手藝傳承的真諦。
為墨,手腕輕抖間,金黃的糖漿緩緩流淌,在石板上凝固成花鳥蟲魚、英雄豪杰,這便是流行于成都街頭巷尾的藝術——糖畫。
樊均富制作的戲曲人物(圖源:成華發布)
2023年成都大運會期間,樊均富用傳統技藝創作出糖畫版“蓉寶”,免費送給社區居民。當金燦燦的糖漿在大理石板上游走,轉瞬幻化出躍動的“蓉寶”形象,圍觀孩童的驚嘆聲里,傳統非遺正與青春盛會溫柔相擁,這些承載著匠心的甜蜜使者,將成都的千年文脈化作大運會最甜美的城市禮物。
樊均富制作的糖畫版蓉寶(圖源:成華發布)
六百載蜀地煙云中,糖畫藝術始終煥發活力,正是源于無數像樊均富這樣的守藝人,以古法制新藝,讓糖勺勾勒的不僅是甜蜜記憶,更是文明傳承的密碼。
非遺新生
傳統對話未來
成華區作為成都糖畫的重要傳承地,始終將非遺保護與社區文化深度融合。在政策扶持與民間匠人的共同努力下,糖畫不僅延續了傳統技藝的生命力,更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機。
圖源:錦江發布
糖畫在成華區各類節慶活動中頻頻亮相。2019年金秋十月,在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成華區分會場的現場,時年62歲的樊均富,依托成華區政府搭建的文化對話平臺,通過現場展演糖畫制作技藝,生動詮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2025年元宵節,“蛇舞元宵·非遺慶團圓”活動在區群團服務中心舉辦,通過沉浸式制作體驗重現傳統市井文化,非遺糖畫攤位前吸引大批市民,成為親子家庭的熱門打卡點。同年1月,成華法治文化廣場的“歡樂喜慶迎新春”活動中,非遺糖畫區域飄散陣陣甜香,藝人巧手繪制的動物糖畫引得孩子們歡呼雀躍。
樊均富和他的糖畫(圖源:方志成華)
從樊德然銅勺下的川劇風華,到樊均富筆尖的國潮新韻,糖畫在成華區走過了從“活下來”到“火起來”的百年歷程。它不僅是手藝人對溫度與速度的精準掌控,更是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凝視。
當糖漿在石板上凝固成永恒,那些關于傳承、創新與文化自信的故事,也隨著每一口甜味,細細蔓延開來。
糖畫要“活”,就得讓人既嘗到甜,更讀懂甜里的千年光陰。而這口穿越時空的甜,正從成都的街頭出發,流向世界,流向未來。
來源:方志成華(資料來源:《桃蹊路》,方志成華微信公眾號,四川非遺微信公眾號,成華發布微信公眾號,成都政協微信公眾號,成都市成華區群團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
作者:龔珂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