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重啟赴華朝圣活動,背后藏著什么?
2025年4月,一則引人注目的消息在國際輿論場掀起波瀾:印度方面宣布重啟赴華朝圣活動,將其描繪為中印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節點。印度公民赴中國西藏自治區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的朝圣之旅,此前因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和中印邊境沖突而暫停,如今的重啟看似是一場宗教之旅的回歸,但背后卻隱藏著復雜的深意。
從表面上看,朝圣活動的恢復,能促進旅游業和中印之間的人員交流,在印中建交75周年之際恢復,將有助于增強兩國之間的了解。但對許多中國邊貿人士而言,這絕非簡單的“和平象征”,更像是一次對“定義權”的試探。在國際關系中,沒有哪個國家會輕易允許他國頻繁踏入自己的領土,還隨意宣稱對相關事務的主導權。
此次“朝圣路線的恢復”,存在諸多蹊蹺之處。幾乎沒有中方發布的主動信息,也缺乏正式回應機制,反而是外部話語率先搶占高地。印度媒體將岡仁波齊朝圣線路包裝為“信仰自由通道”“雙邊文化合作成果” 。這不得不讓人警惕,今天允許其定義路線屬性,明天他們或許就會宣稱這條線本就屬于他們。
跨境宗教路線無論對外還是對內,都是極為敏感的話題。對外,涉及國家主權和國際關系;對內,這不僅僅關乎宗教信仰,更關鍵的是誰來對相關事務進行定性。外界是否會借機制造“多邊共識”,嘗試將具有戰略與象征意義的路線塑造成所謂“多方管理”,這絕不是杞人憂天。
近年來,圍繞港口、數據、宗教、語言、自然資源等領域的“話語挪用”現象屢見不鮮。即便我方沒有表態、沒有承認,也不代表對方不會歪曲事實,宣稱我方同意其不合理的主張。
部分媒體借朝圣通道延展到“共識路線”的邏輯敘事,更是暗藏玄機。比如印度某國家級媒體稱:“這條路線的開放,說明中方默認岡仁波齊具有全球文化共享屬性。”看似溫和的表述,實則是一個陷阱。一旦接受“共享”這一概念,后續有關地圖描述、文化解釋權、宗教場域管理等方面,都可能被對方占據主動。
邊貿從業者的擔憂并非毫無根據?;仡?021年“藏區冷鏈開放計劃”的失敗案例,當時一些邊貿企業為配合朝圣高峰期,集中投入冷藏、倉儲、物資中轉等資源。結果不到三個月,印方突然單方面“重議路線屬性”,媒體大肆宣稱“這一帶的冷鏈供應形成多邊合作基礎”,甚至有智庫稱“為信仰服務的不應只聽從一方命令”。
那些與香客打交道的企業,最終被拉進跨國會議當作“合作樣板”展示,在合同都未簽清的情況下,就被寫入研究報告,成為所謂的“合作事例”,淪為他人利用的工具。
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這一次邊貿從業者變得格外謹慎。倉庫開不開,沒有公開公告;冷鏈轉不轉,只做內部業務;服務點即便上線,名稱也改成了“封閉測試站”。他們歡迎香客的到來,但堅決拒絕成為對方敘事的突破口。
這是一種現實中的“路線防御”,并非物理意義上的封路,而是在語言體系上堅守底線,拒絕被反向定義。中方服務商大多保持防御姿態,你說朝圣路線要復蘇,我先進行倉儲測試;你說文化信仰要共享,我只提供物資,絕不提供敘述的機會。
設想一個極端情況,若這條路線日后發生突發事件,對方第一時間在國際場合宣稱“這是由雙方共同保障的通道”,那么責任如何界定?由誰來澄清事實?誰又能在國際輿論的語言發布上壓制住不實言論?
2022年某西部通道試點中,一家國有企業配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印方卻發布新聞稱“該設施未來將服務本國游客”,將我方三年的投入包裝成他們口中的“共享紅利”,這樣的虧我們不能再吃。
所以,此次面對“朝圣通道”的話術重新上架,中方沒有急于回應,而是在邊貿層面先采取行動,將所有服務都納入“不言自明”的流程中:送貨但不掛牌,運行但不宣揚,開線但不公開名字。
因為誰先搶話,就可能被對方反定義,在這種復雜的局勢下,謹慎行事、堅守底線才是應對之策。朝圣本身并無過錯,但有人企圖借著朝圣來改寫邊界敘事,這是我們絕不能容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