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古北新區——全國最早的涉外社區,為期兩個月的首屆國際社區美好生活節開始了。第一天,在黃金城道下沉式廣場的市集里,來來往往的多是洋面孔。不過,美國芝加哥人克里斯滕·韋瑟斯仍然“耀眼”。
當天,她穿了一件唐制漢服、藍色、上衣下裳,在以非遺為主題的帳篷里學寫毛筆字:天天向上。依樣畫葫蘆,“天”字的筆畫順序沒寫對,問她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答曰“不懂”。
不懂歸不懂,體驗還是充滿了熱情。克里斯滕身上的這套漢服就是應朋友邀約,去上海宮宴體驗“用膳”時購置的。體驗完就種了草,她趕緊在拼多多上又買了兩套,一套正紅色、一套橙綠相間。這還不夠,她開始了解漢服背后的文化、身著漢服的意義。“我今天穿的漢服是唐朝人穿的,那時候以胖為美。”克里斯滕說,是時候好好學習中文,多了解一點中國文化了。
對上海的喜歡,分分明明地寫在她臉上。
2017年,克里斯滕第一次來到中國,上海是第一站。城市的樣子跟她在美國新聞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震驚之余也一見鐘情。在上海教了四年英語,她回芝加哥待了兩年,終于架不住對上海的想念,又來了。
“這里像我的第二個家一樣。”
到底喜歡上海什么?克里斯滕毫不猶豫:“美食”。在美國,她拿過烹飪學位、當過主廚,自詡對食物有要求。直到來到上海,她重新定義了“美食”。
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她做了一個視頻向美國打算來滬自由行的游客們推薦上海:“如果你還沒想好怎么玩,那就來品嘗美食吧,一定不會辜負你的胃。”
“遺憾的是有些美國媒體帶著偏見報道中國,給很多美國民眾留下了與事實不符的第一印象。但只要來過,就會像我一樣驚嘆,從來沒有想過上海這么美麗、中國人民這么友好善良,美食遍地,根本吃不過來。”克里斯滕直言,想要一直生活在上海。
在這個被稱為“小小聯合國”的社區,松弛感掛在每張洋面孔上。英國人特洛伊在這里居住了6年,至今還沒吃遍美食,直呼要繼續打卡。俄羅斯人安德烈和家人在這里住了兩年,安全的城市、海納百川的氛圍讓他感受到安心。如今,他能蹦出兩個中文字“牛”、“棒”——這是他在上海使用的高頻詞。
“你幸福嗎?”
“我覺得幸福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和家人在一起舒舒服服地生活。”安德烈說在上海,日子安穩、幸福是尋常。
最近,克里斯滕下載了一個軟件“大眾點評”,她的美食打卡版圖又有了新擴展。她問記者:“大眾點評是什么意思?”當得知意為這是大眾公認的好去處,她給了上海一個大大的好評。
“美國人民應該多來看看,成為種草上、點贊中國的‘大眾’。”她說。
原標題:《拼多多上買漢服、大眾點評找餐館,這名美國人為何愛上海》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王宛藝
來源:作者:文匯報 蘇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