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不僅是知識傳遞的媒介,更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數學素養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日,宜賓市南溪區福臨小學校舉辦了2025年春期融創課堂教學團隊賽課活動(數學篇),區級課題《小學低段學生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人員參與了此次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旨在通過一系列創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全面提升。
情境創設與表達欲望的激發
董詩鈺老師在《分類》教學中,巧妙地將生活情境融入課堂,如通過整理玩具、筆袋和卡片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物品特征并用準確的語言表達。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具象化,更是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張超老師《用字母表示數》在構建變量關系的符號化表達時,借用兒歌“數青蛙”:一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引導孩子們接著數,并說說自己從中發現的規律。情境創設將抽象概念具體化,還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教師引導與表達范式的規范化
劉學老師在教授《旋轉與平移》時,注重引導學生使用準確運用數學語言表達。例如,當學生簡單地說“鬧鐘在轉動”時,劉老師通過追問引導學生重新組織語言,表達為“鬧鐘的指針在轉動”。這種引導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規范的表達方式,還培養了他們用詞準確、邏輯嚴謹的數學表達習慣。
趙芳老師在《不進位加法》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口算、豎式計算的計算步驟,不僅僅糾正了學生的語言錯誤,更通過引導和示范,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數學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
多元評價與表達能力的持續提升
代云鳳老師在教學《認識圖形》時,示范引導學生規范進行數學口語表達,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及時反饋,“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理念在這一堂課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袁麗平老師引導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特性時,通過動手操作和實驗報告的方式,要求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描述觀察結果,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課堂中袁老師的多元評價不僅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反饋,更是對他們思維方式和學習態度的引導。
區級課題《小學低段學生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負責人李麗霞老師在進行反思性說課時強調: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只有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為他們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后,南溪區福臨小學校分管副校長鄧固龍對此次賽課進行了深度點評,倡導用數學視角觀察、表達和思考世界,他還建議在學生交流中,一定要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落實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素養要求。
課題組經歷三年時間,聚焦課堂實踐中的策略研究,學生們在數學表達能力上已初綻光芒——從詞不達意到條理清晰,從膽怯羞澀到自信大方。接下來,課題組仍將繼續深耕課堂,探索更多有效路徑,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相信,通過課題組老師們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數學海洋中暢游的得力羽翼,助力他們飛向更高的知識蒼穹。(龍世美 來源:宜賓市南溪區福臨小學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