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地鐵里,你刷到一個“拒絕焦慮”的短視頻,手指輕劃間,仿佛卸下了一部分心理負擔。
但到了深夜,躺在床上時,天花板卻成了放映機,反復播放著未完成的工作、父母的催婚催生、同齡人的光鮮亮麗……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焦慮情緒仿佛成了許多人生活中的“常客”,悄無聲息地潛入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在深夜輾轉反側,白天心神不寧。
那么,焦慮究竟是什么?它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焦慮的世界,探尋那些困擾我們的答案。
01
什么是焦慮:多重情緒的“雞尾酒”
焦慮是一種復雜情緒,像一杯苦澀的“雞尾酒”,由多種負面情緒混雜發酵而成:
- 對未知的恐懼(“項目搞砸怎么辦”)
- 對現狀的悲傷(“同齡人都比我成功”)
- 對失控的憤怒(“為什么總要臨時改方案”)
- 對環境的厭惡(“又要參加酒局講違心的奉承話”)
適度的焦慮其實是有益的,它能幫助我們保持警覺,應對突發情況,甚至還能激發我們的斗志,提高效率。
然而,當焦慮情緒過度、持續時間過長,它就會變成一種負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比如,明明只是一次普通的小考,卻緊張到心跳加速、手抖出汗,甚至暈倒在地。
再比如,明明只是和男朋友有一點小矛盾,卻擔心對方從此不理自己,沒有胃口、整夜失眠。
這些都是過度焦慮的表現,它讓我們陷入無盡的內耗中,無法享受當下的生活,因此學會如何與焦慮共處尤其重要。
02
焦慮的四大源頭:解碼焦慮情緒DNA
(1)大腦的“災難片導演”:預演未發生的悲劇
焦慮最常見的來源之一就是頭腦的想象。
容易焦慮的人常常會想“如果/萬一……那怎么辦?”,他們更容易聚焦在那些可能出現的糟糕結果上,不斷在腦海中上演一幕幕“災難大片”。
朋友阿明在準備一場重要的項目匯報時,他的腦海里不斷浮現出各種失敗的場景:
- 第一幕:萬一匯報時忘詞了怎么辦?
- 第二幕:萬一客戶聽完不滿意怎么辦?
- 第三幕:如果這次項目搞砸了,老板要裁員怎么辦?
- 劇終:35歲失業中年人無奈加入送外賣行業。
這部顱內小劇場所消耗的能量堪比連續跑三場馬拉松,讓阿明在匯報前幾天焦慮不堪——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大大影響了他的發揮。過度焦慮讓他的想象變成了現實。
(2)社會的“緊箍咒”:是誰給你灌輸“必須XX”的劇本?
家族聚會上親戚的報喜(“表哥年薪百萬,表妹嫁了有錢人”)、電梯間的抗初老精華廣告(“95后都在用”)、當你在為房租煩惱時刷到的短視頻(“00后如何攢到第一桶金”)……
這些來自家庭、社會、社交平臺的聲音,像無形的刻刀,在我們心里刻下一道道“應該”、“必須”的標準:
25歲要脫單、30歲要買房子、35歲要升總監、40歲要讓孩子上重點學校、50歲要讓孩子脫單……
當我們把外界的標準當成自己的人生劇本,就會陷入“我永遠不夠好”“我永遠追趕不上”的惡性循環,讓我們無比焦慮。
社交媒體營造的“理想人生”模板,也會讓人產生“我如此差勁”的自我否定。
看到別人曬出的精致妝容、百萬年薪、完美婚姻,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生活與之對比,覺得自己的長相不夠漂亮、工作不夠體面,房子不夠寬敞,老公不夠體貼。
這些焦慮讓我們忽略了這些“完美人生”背后可能只是個“人設”,也可能隱藏著說不出的無盡心酸,讓我們忘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節奏和軌跡。
(3)童年埋下的“不安種子”:焦慮型依戀風格
一位來訪的女性讀者訴說道,自己每次戀愛都會陷入瘋狂的焦慮和猜疑當中,查手機、定位行蹤、質疑男友出軌,最后總是把對方推得遠遠的。(標題出處)
追溯到童年才發現,她的母親總是在她哭的時候說:“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這種“被拋棄”的恐懼和悲傷,在她的內心埋下了地雷,成年后談的親密關系都會變成掃雷游戲。
童年時期主要照顧者與我們的互動模式,會形成我們在關系中的依戀風格。
如果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經常忽視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形成“我不值得被愛”的焦慮型依戀風格。
這種不安全感如同人生底色,成年后會在工作、愛情、人際關系中不斷重復,即使處在安全的關系中或安全的環境下也充滿焦慮。
(4)來自母親的情緒印記:代際傳承的共生焦慮
研究表明,孕期母親的焦慮情緒會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的基因表達。
孕期處于長期焦慮的媽媽,生下的寶寶更容易出現情緒敏感、睡眠不安等問題,就像土壤決定了種子的生長狀態,母親的情緒狀態在孩子未出生時就種下了情緒的種子。
同事小晴說,她從小就容易手心出汗,遇到重要場合就會坐立不安。后來她發現,母親在懷孕時正遭遇創業失敗和丈夫出軌,每天都在焦慮中度過。
這種來自母體的“焦慮印記”提醒我們:代際傳遞的不僅是DNA,還有情緒模式。
這種代際傳遞的情緒模式非常隱秘,容易被忽略,需要我們去正視和療愈。
03
第四道的智慧:四大中心解鎖焦慮牢籠
既然焦慮讓我們如此痛苦,那我們該如何離苦得樂呢?
第四道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第四道把人分成三大類型:本能重心、情感重心、理智重心。
想要詳細了解這幾大中心具體的意思,可在公號菜單欄發送“三大中心”領取相應電子資料。
(1)連接本能中心:先讓身體安定下來,大腦才會聽話
身體是情緒的載體。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會坐立不安,腎上腺素飆升。這時想讓理智中心順利上線,仿佛在狂風中試圖點燃火柴,不如先回歸本能中心,用身體的智慧安撫自己。
腹式呼吸法是簡單有效的緩解焦慮的方法。在焦慮的當下,找一個舒適的姿勢坐下或躺下,把手放在腹部,先呼一口氣,再慢慢用鼻子吸氣,然后用嘴巴呼氣,可以發出輕輕的“哈”的聲音,感受腹部的起伏。
重復做幾個呼吸練習,你會發現身體逐漸放松,心跳也開始放緩,腦海里狂奔的“焦慮小人”也放慢了腳步。
平時還可以多做冥想練習,清空頭腦中多余的念頭。
當雜念出現時,不要刻意驅趕它們,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這些念頭的來來去去。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對當下的覺知,讓內心重新回歸平靜。
(2)啟動理智中心:給大腦安裝“核查器”,不被想象牽著走
與其被焦慮折磨到失眠,不如起來寫一個“焦慮清單”,把讓自己焦慮的事情寫下來。
比如,“擔心下個月的活動會搞砸”、“害怕面試回答不上問題”、“擔心男朋友離開自己”……
然后逐一分析:這些事情發生的概率有多大?如果真的發生,我可以怎樣應對?
還可以制作一個“焦慮核查本”,記錄每次焦慮的觸發點、持續時間、實際結果。一段時間后回看,會發現絕大部分的“災難”并未發生。
每當焦慮的時候,都要開啟理智中心的“核查器”,區分什么是事實、什么是想象,把大腦從“災難片”的想象切換到“紀錄片”的客觀事實。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用事實反駁讓自己焦慮的想象,逐漸建立起對人生的信心。
學會分辨外界各種錯誤的認知,也是大腦“核查器”的重要工作之一。當我們感到焦慮的時候,多問問自己:“這是誰告訴你的?”
是誰告訴你大齡一定嫁不出去的?是誰告訴你30歲一定要買房的?這些外界的標準和聲音真的代表自己嗎?
我們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重塑自己的人生標準,而不是被外界的聲音所困擾。
(3)安撫情感中心:做自己的“理想父母”,治愈內心的小孩
焦慮型依戀的核心創傷,是內心住著一個害怕被拋棄、不被愛、不被認可的小孩。
要治愈這個小孩,需要我們給自己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重新愛自己、鼓勵自己。
試著給焦慮的自己寫封信:
“親愛的XX,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害怕不被愛,害怕不被認可……但我要告訴你,就算你沒有成功,我也依然會在這里陪著你、愛著你。
就算全世界都不理解你,我也永遠會是你最大的支持者。
還記得嗎?上周你獨立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你是很有能力的。昨天你給流浪貓喂了罐頭,這樣的你是值得被愛的。”
通過這種持續的自我關懷,我們能逐漸建立起對自己的安全感,就像在心里建造一個溫暖的小窩,讓焦慮的靈魂有處可棲。
(4)激發行動中心:用微小行動打破焦慮循環
一位作家說過:“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當我們因為很多問題焦慮時,不妨把這些問題拆解成具體的小步驟。
“5分鐘啟動法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打破焦慮困境的有效方法。當你被焦慮困頓時,不要猶豫,立即開啟一件5分鐘就能做到的事情。
行動讓改變發生,能打破“想象-焦慮-逃避-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從“想太多”到“做一點”。當我們焦慮脫單時,先從認識一位異性開始;當我們擔心演講時,先從對著鏡子練習第一句話開始;當我們恐懼社交時,先從走出家門口開始。
這種行動感的積累,會像滾雪球一樣,讓我們逐漸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焦慮不是敵人。學會與焦慮共處,是一場深度的自我和解。
在生活中,你正處于什么樣的焦慮中?你又是怎樣與焦慮和解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丨何紫欣 創愛之旅資深學員,致力于使命心理學的傳承,信奉“愛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