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牛凌云
4月18日,“精神的力量——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紅旗渠精神發源地安陽林州市正式啟動。中央駐豫及河南主要新聞媒體的40多名記者組成采訪團,首站深入林州,通過全媒體報道解碼紅旗渠精神的當代啟示。
活動首日,采訪團前往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等地,沉浸式感受紅旗渠精神的磅礴力量。在紅旗渠紀念館,珍貴的歷史文物及感人的影像資料,生動再現了林州人民苦戰十年修建“人工天河”的奮斗歷程。在青年洞,巖壁上深淺交錯的鑿痕,記錄著建設者“寧肯苦戰、不愿苦熬”的錚錚誓言。林州世紀學校排演的少年版話劇《紅旗渠》,重現“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壯麗史詩。
19日,采訪團前往“中國畫谷”林州市石板巖鎮高家臺村,錯落有致的古樸石板房依山而建,磚紅色的石板屋頂與青山綠樹相互映襯。高家臺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根說:“我們村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有100多年歷史了,包括寫生在內,每年大概有20多萬游客,老百姓幸福指數也提高了。”記者們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了高家臺村民們在紅旗渠精神引領下,建設美麗鄉村的生動實踐。
隨后,采訪團來到谷文昌紀念館,講解員飽含深情地講述著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治沙造林、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感人事跡。“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鏗鏘誓言,彰顯了谷文昌一心為民、敢于擔當的崇高精神。采訪團成員光山縣融媒體中心副總編黃曉婉深有感觸:“從十萬建設者的血肉之軀到千萬新時代奮斗者的集體群像,變的是奮斗方式,不變的是精神基因。”
為期2天“精神的力量”主題采風活動圓滿結束。活動以紅旗渠精神為核心,構建“歷史解碼-藝術再現-青春對話”三維傳播體系。由40余家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深入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等5處紅色教育基地,創作圖文稿件、電視新聞、短視頻、現場直播等融媒體作品115件。
本次活動由河南省委組織部、省委網信辦指導,河南廣播電視臺聯合安陽市委網信辦主辦。采訪團后續將走進蘭考、新縣等地,全方位展現焦裕祿精神、大別山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