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城際鐵路是廣東省“一線兩環兩射線”城際鐵路網規劃的重要構成,線路總長約140公里,設計時速達160公里,設站30座,連接汕頭站、潮汕站、揭陽站以及潮汕機場等關鍵交通樞紐。這一項目于2021年12月17日啟動建設,預計2027年建成通車,建成后將有效串聯汕潮揭三市中心城區,構建“半小時通勤圈”,有力推動粵東地區一體化發展。
目前,其建設正在穩步推進,4月9日上午10時許,粵東城際5號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粵東城際鐵路揭陽機場T2站-U型槽區間右線盾構順利始發,標志著粵東城際鐵路揭陽段正式進入盾構施工階段。
粵東城際鐵路帶來的深層次改變體現在多個維度。在區域經濟層面,它打破了汕潮揭三市的行政壁壘和地理隔閡,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舉例來說,汕頭在商貿、金融領域優勢明顯,潮州的陶瓷、木雕等特色產業突出,揭陽則在五金、服裝產業上獨具優勢。借助城際鐵路,三市企業可實現資源共享、產業協同,如潮州陶瓷企業能更便捷地獲取汕頭的金融支持與外貿渠道,揭陽的服裝企業可借助汕頭的物流優勢拓展市場,進而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
此外,粵東城際鐵路還帶動了城市空間的優化。以揭陽為例,根據《粵東城際鐵路揭陽段線路TOD總體策劃與站點周邊地區綜合開發規劃》,沿線站點采用TOD開發模式,揭陽南站定位為城市南部活力中心,打造集商業、辦公等功能為一體的新商業中心;漁湖站致力于構建榕江新城公共中心、產城綜合服務中心。
這種模式推動城市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組團式發展,緩解中心城區壓力,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城際鐵路開通后,一些在揭陽中心城區工作的人群,可以由以往自駕或公交出行的方式轉變為城軌,這不僅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勤選擇,也有力緩解了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
粵東城際鐵路還助力社會層面的融合。它使三市居民的交流更加頻繁,在教育資源共享上,學生可跨市選擇優質學校交流學習;醫療資源方面,患者能更便捷地前往其他城市的優質醫院就醫;文化層面,促進潮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強區域文化認同感。
運營方已明確將采用“小編組、高頻次、公交化”模式,這將充分發揮出粵東城際鐵路的效益,旨在減少旅客候車時間,滿足通勤、商務、旅游等多樣化出行需求;同時要注意好打通到達站點的“最后一公里”,優化站點與公交、出租車乃至非機動車等交通方式的銜接,提升出行效率。
同時還要依托站點來做好在產業協同,依據沿線城市產業特色,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比如在。汕頭站周邊可利用其經濟基礎和商業氛圍,發展金融貿易、總部經濟等,潮州東站附近結合潮州的傳統工藝,發展文化創意、工藝美術等產業,揭陽站周邊可依托當地的制造業優勢,發展相關配套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粵東城際鐵路帶來的不僅是交通的便利,更是區域經濟、城市發展和社會融合的深層次變革。通過合理的運營管理與產業協同發展,其將成為粵東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引擎,推動粵東地區在新時代實現跨越式發展,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格局,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