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wunderground,NBC News,WHO,《柳葉刀》。
2023年7月,美國死亡谷的氣溫計指針飄升到了53.9℃的高溫,而遠在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村,溫度計的水銀柱卻凝固在-56℃的刻度線上。
這兩組數據刷新了人類對極端環境的認知,也讓我產生了好奇,在這樣的極端情況下,人類更受不了哪一種?兩個溫度都接近55這個數據,咱們就取這個中間值來討論看看。
高溫煉獄
2010年的莫斯科熱浪至今仍是醫學界的經典案例。
當氣溫連續33天突破30℃、最高達到41℃時,這座城市的死亡人數在兩周內激增5.6萬。法醫解剖發現,遇難者的血液黏稠如瀝青,心臟因持續超負荷泵血而出現纖維化破裂。這場災難暴露了高溫殺人的本質——它不僅是熱量的堆積,更是人體生理系統的全面崩潰。
2021年的科威特高溫相當離譜,超過了50度!用測溫槍測試地面,溫度達到了70度!
街道冷清不見人影,民眾壓根不敢出名!空氣都因高溫而呈現出肉眼可見的扭曲波動,更離譜的是,路面停放的一些車輛外殼已呈熔融狀態,交通信號燈也因極端溫度而變形軟化。
2022年巴基斯坦信德省遭遇類似極端天氣時,醫院接收的387名熱射病患者中,91%出現急性腎衰竭。這是因為當環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人體每小時需排出1.2升汗液維持體溫,這相當于每日流失29升水分,遠超腎臟0.8升/小時的處理極限。血液因此變得黏稠,心臟跳動頻率飆升至每分鐘160次,相當于馬拉松運動員的競技狀態。
高溫對細胞的摧毀更具隱蔽性。2020年加州“魔鬼谷”6名徒步者的死亡事件中,尸檢顯示他們的腦部海馬體神經元壞死率達83%,相當于晚期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損傷程度。
《柳葉刀》研究發現,當人體核心溫度升至42℃時,腦細胞線粒體會在15分鐘內停止工作,觸發不可逆的神經凋亡。
2021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遭遇49.6℃高溫時,柏油馬路膨脹開裂導致80%的公路限行,延誤了45%的救護車救援;電網因空調負荷激增而崩潰,23家養老院的通風系統停擺,直接造成372名老人窒息死亡。
世界銀行評估指出,連續3天50℃以上的高溫可導致地區GDP產生2.3%-4.7%的永久性損失。
極寒深淵
1954年西伯利亞上揚斯克村的-67.7℃低溫至今保持著北半球紀錄。當地氣象日志記載著荒誕的死亡案例:一名牧民在-62℃環境中嘗試小便,尿液在離體瞬間凍結成冰柱,反作用力導致其生殖器嚴重凍傷。
1982年,日本位于南極的南極昭和基地中,科考隊員吉田隆在-51℃風雪中暴露僅7分鐘,手指溫度便驟降至-12℃。細胞間液結晶形成的冰刃刺破細胞膜,最終迫使醫生截除他所有指尖。醫學研究表明,在-55℃環境中,裸露皮膚會在2分鐘內喪失痛覺,5分鐘后表皮細胞開始壞死,15分鐘即會引發深度凍傷。
2018年西伯利亞楚科奇自治區的寒潮期間,一名卡車司機在-56℃拋錨后試圖步行求救。尸檢顯示,他在9公里路程中耗盡了肝臟儲存的糖原,盡管胃里殘留著未消化的400克黃油,這能提供約3000大卡的能量,但極寒已使消化系統癱瘓。
要知道,如果在37℃核心體溫下,在這樣的低溫環境中,每日6000大卡熱量,相當于10個成年男性的正常代謝需求。
2021年蒙古國-58℃災害中,15輛救援車的柴油凝結成蠟狀,衛星電話續航從8小時銳減至11分鐘,最終導致23名牧民在等待中凍斃。即便是美軍價值1.2萬美元的ECWCS極地作戰服,在-54℃環境中也只能維持士兵47分鐘的有效作業時間。
科技也還很難解決超低溫問題。
哪種情況更危險?
+55℃高溫的高溫情況下,人類無防護還能硬抗1~3小時,最終的死因是 多器官衰竭、腦損傷。如果依靠電力,人類用空調等制冷設備就能解決問題。
而-55℃低溫的低溫下,人類只能硬抗10~60分鐘,低溫會快速帶來心臟驟停、呼吸抑制并且嚴重凍傷。想要解決需要專業的防寒設備,不然即使躲在房間里也沒用。
我認為在短期暴露的情況下,低溫肯定是更危險的,其致死速度約為高溫的3-6倍,且凍傷導致的組織壞死不可逆。但如果是設備齊全,在長期生存的情況下,也許是高溫可怕,因為低溫可通過減少活動、保存熱量延長生存時間;而高溫環境下,水資源短缺會加速死亡。
當然這些不過我自己的推論,您是怎么想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