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4月12日,第13屆京都國際攝影節拉開帷幕,13年里,京都國際攝影節打造了自己的名片,藝術展覽與古建筑相結合,14位藝術家的15場展覽通過日本與其之外的東西方視角,圍繞本屆主題“人性”展開探討,這個四月,京都這座日本城市中由攝影所推動的社會力量也逐漸顯現。
14位藝術家分別是亞當·魯哈納(Adam Rouhana)、埃蒙·道爾(Eamonn Doyle)、埃里克·波提文(Eric Poitevin)、格雷希拉·伊圖爾比德(Graciela Iturbide)、劉星佑(Hsing-Yu Liu)、JR、甲斐啓二郎(Keijiro Kai)、萊堤西亞 Ky(Laetitia Ky)、李·舒爾曼和奧馬爾·維克托·迪奧普(Lee Shulman & Omar Victor Diop), 石川真生(Mao Ishikawa)、馬丁·帕爾(Martin Parr), 普什帕馬拉 N(Pushpamala N)、吉田多麻希(Tamaki Yoshida)。
2025年4月13日,日本京都,馬丁·帕爾展覽《小世界》外的隊伍通向邊上的一家戒指店。本文除攝影師作品外均為 吳棟 圖
鴨川自北向南,潺潺淙淙,在與京都四條交匯的河原町,一處時尚配飾店前排滿了游客長隊,隊伍后頭是一處展館,玻璃中有一張英國攝影師馬丁·帕爾(Martin Parr)的作品,照片中的人端著相機,好像正拍著往來的人群。
照片是本次京都國際攝影節的主海報之一,它也是帕爾個展《小世界》的展覽海報,沿長隊邊的樓梯上去,帕爾的作品掛在木制展墻上。人類的娛樂活動和消費是帕爾長期關注的主題,《小世界》中,游客成為每張照片的主角,他們站在一些著名的與非著名的景點前,雅典衛城、比薩斜塔、富士山……想象中莊嚴、神圣、美麗、獨特的遠方與現實中熙攘的游人形成了對比,“世界被偽裝成歡樂的色彩與幽默的場景”。展覽前言中的形容若是帕爾照片的文本注解,那展場外河原町這片京都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則活脫脫變成了帕爾照片的流動劇場。
The Matterhorn, Alps, 1990。? Martin Parr/Magnum Photos
Athens, Acropolis, Greece, 1991。? Martin Parr/Magnum Photos
The Artificial beach inside the Ocean Dome, Miyazaki, Japan, 1996。? Martin Parr/Magnum Photos
融入傳統建筑的攝影
13年里,京都國際攝影節打造了自己的名片,其中,展覽與空間的關系成為攝影節中吸引人的部分。除帕爾這個非典型案例之外,更多的展覽與當地頗有歷史的古建筑融在一起。地鐵烏丸御池站附近散著幾場展覽,它們隱于街市,但醒目的紅色帳幔提醒著對攝影有心之人不要錯過。美籍巴勒斯坦裔攝影師亞當·魯哈納(Adam Rouhana)的個展《真相的邏輯》(The Logic of Truth)在八竹庵,日本攝影家石川真生(Mao Ishikawa)的個展《赤花,沖繩的女人》(Red Flower,The Women of Okinawa)在譽田屋源兵衛竹院,兩座建筑皆有被記載的歷史。觀展前,觀眾要先脫鞋,像被先邀請體驗一番日式禮節,再來細看展覽。
2025年4月11日,亞當·魯哈納個展《真相的邏輯》現場,移門上的照片與庭院中的風景。
八竹庵中,魯哈納有幾張照片被印在了移門上,其中一張畫面中是一個身在草叢中的人,移門嵌在拼接整齊的草席間。魯哈納拍攝了巴勒斯坦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老人們喝咖啡,孩子們正在玩耍,家人之間在聚會,這些照片與多數關于巴勒斯坦的暴力敘事保持距離,又通過平和反襯出現實的殘酷。照片上方,一些巴勒斯坦日常生活中的細碎聲音迷離徜仿,從上方灑下。
《真相的邏輯》系列之一。? Adam Rouhana
《真相的邏輯》系列之一。? Adam Rouhana
《真相的邏輯》系列之一。? Adam Rouhana
另一處,石川真生的展覽《赤花,沖繩的女人》由其相隔半世紀的兩個階段的創作構成,石川的一生致力于拍攝日本沖繩。在《赤花》中,上世紀70年代時年20歲出頭的她在一家專門為黑人軍人服務的酒吧工作,近距離地拍下那些黑人士兵和沖繩的當地女人。另一邊,在《大琉球寫真繪卷》中,石川真生將相機對準琉球群島軍事基地周圍的問題,她通過對當地歷史的研究,邀請人們分享自己對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并將這些融入在她的每張照片中。
《赤花》系列之一。? 石川真生
《赤花》系列之一。? 石川真生
《赤花》系列之一。? 石川真生
《赤花》在黑色空間中的紅墻上展示,而《大琉球寫真繪卷》則置于一個更接近傳統美術館式的白盒子空間里,一段木橋和庭院小景連接了跨越約50年的兩個階段。“她的作品以對沖繩和人類永恒的愛為目光,以人為本,超越了國家的框架。”展覽前言中寫道。
2025年4月11日,日本京都,石川真生跨越約半世紀的兩個階段的創作被木橋和庭院相連。
日本與西方視角的對話
今年京都攝影節的主題為“人性”(Humanity),通過日本與西方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攝影視角來闡釋:西方傳統往往強調個性、自主性和人類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頌揚個人自由和普世道德準則。相比之下,日本的人性觀根深蒂固,強調和諧與相互依存,認為人與自然密不可分。
2025年4月13日,日本京都,兩足院中的法國攝影師埃里克·波提文個展《兩忘》。
兩種視角下對人性的探討在整個主題展群中若隱若現。法國攝影師埃里克·波提文(Eric Poitevin)的展覽《兩忘》(The Space Between)與兩足院兩兩相望。波提文拍的東西有兩種:森林、將死的植物和如骷髏、腐爛的果實等一些靜物。他用幾乎純正面的直視消除了遠近透視,拍攝范圍也幾乎只在他所住的屋子附近。“兩忘”具有禪意,意指忘記分割世界事物的兩面性和兩方面的對立。在波提文的照片里,有機與無機,生命經歷歲月在連續形態中轉化循環。可以說,波提文的照片具有西方繪畫的形態,也融入了東方式的智慧。攝影術這般確證的影像又與兩足院里風景的枯榮聯想形成了二次對話。
? Eric Poitevin
? Eric Poitevin
? Eric Poitevin
日本攝影家甲斐啟二郎的個展《深入骨髓》(Down to the Bone)將他于世界各地拍攝的具有格斗性質的傳統活動系列結合在一起。如在日本拍攝的《綺羅之服》和《塵歸塵、土歸土》,在英格蘭拍攝的《懺悔星期二》等,它們皆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當地節慶活動現場。但甲斐并沒有以他的職業——一名體育攝影師被認為的那般置身旁觀,而是也成了活動中的一員,把身體當作相機,在人群中肉搏拍攝,因此誕生的照片具有一種原始的生命力。“人們執著于他們看不見的東西,即使我們不知道自己奔向什么,為什么而戰,也許我們需要這些節日,每年,全力以赴。”甲斐寫道。這些日本的、英國的、東方的、西方的活動,被置于一種更普遍的人性視角之下。究竟何以為人?人類的行為意味著什么?作品向觀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Opens and Stands Up》系列之一,格魯吉亞,2016。?甲斐啟二郎
《綺羅之服》,日本岡山,2018。?甲斐啟二郎
《塵歸塵、土歸土》,日本愛知,2023。?甲斐啟二郎
在京都美術館,格雷希拉·伊圖爾比德(Graciela Iturbide)的大型展覽回顧了這位墨西哥最重要的女攝影師生涯中的代表作品。展覽里,黑白、肖像與自拍、儀式、風景與植物、其他領域、夢境、鳥、親密空間等板塊將伊圖爾比德不同階段的系列打散重構。伊圖爾比德的照片是詩意與紀實的融合,也是持久深刻的人與自然的融合。
2025年4月12日,日本京都,墨西哥攝影家格雷希拉·伊圖爾比德在她其中一張代表作前。照片中的女人提著收音機,像一只飛鳥一般朝向遠方。
Mujer ángel,1979, Sonoran Desert, Mexico ? Graciela Iturbide
Nuestra Se?ora de las Iguanas,1979, Juchitán de Zaragoza, Oaxaca, Mexico ? Graciela Iturbide
事實上,盡管“不同”的文化背景客觀存在于每位攝影家身上,但攝影節中組織起的展覽并沒有把重點放在展現這些“不同”,而是更多構建起了平等交流的面貌,帶有同理心去互相正視“區別”,并且攝影家們亦沒有局限于自身文化背景、主題以及被攝者所處的刻板印象,而是以平和的目光和普世價值,以人的本性作為切入點,平等地看待并且剝離現實中的偏見,減弱非此即彼的困惑。
Bharat Bhiksha (after Calcutta Art Studio print circa 1878–80) , 2018。? Pushpamala N
?? Tamaki Yoshida
K-01 (Irish series), 2018。? Eamonn Doyle
Being There_52-V1, 2024, The Anonymous Project。? Lee Shulman & Omar Victor Diop
Fishing in kamo river, 2024, Kyoto。? Laetitia Ky
我的父母在芋田。? 劉星佑
路上觀察學會開幕式,1986年6月10日。攝影:飯村昭彥
一座城中的攝影力量
京都攝影節同期,名為KG+SELECT(下稱京都攝影獎)的獎項聚焦攝影新勢力,1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品經過選擇,在平等的展場空間條件下展示。印度藝術家里蒂·森古普塔(Riti Sengupta)在與父母談心后創作的《無法大聲說出的事》(Things I Can't Say Out Loud)里將存在于一個印度家庭結構中女性的沉默、困境與痛苦通過情境設置的拍攝娓娓道出。日本攝影師南川惠利的《今日如昨》將一日生活化作連續的劇照,打印的照片如瀑布般布滿展廳。烏拉圭攝影師費德里科·埃斯托爾(Federico Estol)的系列《閃耀的英雄》(Shine Heroes)聚焦了在玻利維亞的擦鞋匠,他們為防止被人看不起,戴著頭套在外工作,即使身邊人都不知道他們是誰。埃斯托爾創作了一本雜志,將他們描繪成超級英雄,每當鞋子變臟時都會前來救援。戴面具者必須對自己的家人隱瞞自己的工作,面具給了他們一個新的共同身份。
《閃耀的英雄》系列之一,? Federico Estol
《無法大聲說出的事》系列之一,? Riti Sengupta
? Nishioka Kiyoshi
《閃耀的英雄》在開幕后的評選中摘得了2025京都攝影獎,埃斯托爾也獲得了在2026京都攝影節上舉辦個展的機會。一個攝影獎最終的結果是評委們的主張與作品呈現效果的集合考量,對于今年的京都攝影獎來說,結果頌揚了以攝影為邊緣化社區賦權、發聲并推動社會變革的舉措。
2025年4月12日,日本京都,KG+SELECT展覽中,日本攝影師南川惠利作品《今日如昨》。
2025年4月12日,日本京都,KG+SELECT展覽中,烏拉圭攝影師費德里科·埃斯托爾(Federico Estol)的作品《閃耀的英雄》。
2025年4月12日,日本京都的KG+SELECT展覽。
京都站前,法國藝術家JR的照片被放大到22.5X5m,立在JR線京都站外頭的建筑外墻上。這位以攝影與公共藝術聞名的法國藝術家曾數次用他的作品改變城市環境,這一次,他與他的團隊在京都各處采訪并拍攝了505位各行各業的人,利用拼貼將他們的形象放在一幅長卷之上,如清明上河圖般地容納了人與京都這座城市的現代和傳統,吸引著來往的路人。如此巨大的作品在城市中心的重要位置展示,不僅展示著藝術家的個人風格,也展示了這座城市管理者們的智慧,他們與民眾讓渡出這一部分公共空間,將之交與攝影藝術,而攝影藝術也將回饋這座城市,帶來文化上的勃勃生機。
《京都志》,局部,日本,2024年。? JR
2025年4月13日,夜里,日本京都站外法國藝術家JR的巨幅作品前的人流。
2025年4月13日,日本京都,地鐵站過道張貼的攝影作品。
2025年4月11日,日本京都北山附近,街道邊的社區告示板上張貼著藝術展覽信息。
烏丸御池地鐵站中,一些年過50歲的日本攝影師的作品掛在過道中。開幕后第二天,他們在街邊的一處空間舉辦了討論會。即便在京都北區小街旁,人們也能見到張貼在社區告示板上的攝影節宣傳。京都攝影節不只屬于藝術家和攝影專業人士,也觸及了更大的范圍。而京都市也敞開懷抱,傾斜一座城市的資源,向攝影致敬。
攝影節信息
展覽時間:2025年4月12日—5月15日
展覽地點:日本京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