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19日,普京宣布為東正教復活節實施30小時停火,但停火生效僅數分鐘,赫爾松州州長薩爾多便指控烏軍使用無人機襲擊該州多地。這場“停火即開火”的荒誕劇情,不僅暴露了俄烏沖突中根深蒂固的信任赤字,更揭示了現代戰爭中技術賦能下的博弈新形態。
普京的停火聲明被解讀為多重戰略考量:其一,借宗教節日塑造“人道主義捍衛者”形象,對沖國際輿論壓力;其二,利用停火期鞏固俄軍已奪回的庫爾斯克州99.5%領土,為后續攻勢蓄力;其三,試探烏方反應,若澤連斯基拒絕停火,俄方可借此強化“和平破壞者”敘事。
然而,烏軍迅速以無人機襲擊回應,選擇赫爾松作為突破口頗具深意——該地區自2022年俄軍撤離后成為雙方拉鋸焦點,烏軍頻繁使用無人機與遠程火炮打擊俄控區域,此次行動是對其后勤節點的戰術消耗。
此次襲擊中,烏軍可能動用了美制“彈簧刀”無人機或FPV自殺式無人機。這類裝備成本低廉(單架約6000美元)、操作靈活,可繞過傳統防空系統對高價值目標實施精準打擊。此前烏軍曾用“彈簧刀”摧毀俄軍機場直升機群,其“單兵潛伏+集群突襲”模式已形成成熟戰術。俄軍雖在赫爾松部署了電子戰系統,但對低空慢速小型無人機仍顯力不從心。
雙方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截然對立:俄方指責烏軍“蓄意違反停火”,并強調襲擊造成平民傷亡;烏方則否認參與,反控俄方“自導自演嫁禍”。這種“鏡像敘事”已成常態——2022年平安夜赫爾松遇襲時,俄烏便互指對方為元兇,甚至同步發布“現場證據”爭奪國際話語權。
此次事件凸顯現代戰爭的技術-倫理悖論:烏軍使用廉價無人機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雖避免大規模傷亡,卻可能觸發俄軍更嚴厲報復(如對民用電網無差別攻擊);俄方則通過“部分停火”制造道德優勢,實則利用間歇期調整部署。這種“精準暴力”與“道德表演”的并存,讓戰爭愈發呈現“算法化”特征——勝負不再僅取決于戰場,更在于誰能更高效操控國際敘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