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殲-36試飛頻率奇高,外界多次見到真容的情況下,這款六代重型機的神秘感也褪去了不少。相比之下,北方被稱為“殲-50”的六代機,露面頻率偏低,能看到的信息比較少。因此,當前幾天“殲-50”換了一個角度出現,美國“The War Zone”網站非常興奮地,分析了手中的新資料,就是得到的結論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The War Zone”網站相當興奮地評價了“殲-50”
“The War Zone”網站的主要結論是:“這架飛機的前機身和座艙蓋設計非常流暢”、“現在終于可以確認是載人而不是無人的”、“不過暫時還不能確認是一人還是兩人”。怎么說呢,倒是真有一股追求極致嚴謹,不亂下評價的味道,但無人/載人數量這個角度,大家之前還真沒想過,猛地一看挺別扭。而文章在末尾猜測,“應該搭載了矢量推力裝置”,倒是和外界看法一致,不過文章以美國人的角度出發,評價“和F-22A的水平差不多”,就稍稍有點離譜。
▲F-22A畢竟是三十多年前的裝備
總的來說,“The War Zone”網站應該是之前過度關注殲-36,所以對“殲-50”缺乏認知,這才表現得比較突兀。相比之下,國內倒是對“殲-50”有相對完善的認識。從技術上來講,“殲-50”設計理念沒有殲-36那么激進,相對保守一些,但仍然具備全向隱身、超強機動性等六代機基礎特質。此外,“殲-50”體型也明顯小一些,似乎和美制F-47差不多,有傳言說中航工業在六代機時代,仍然準備維持“高低搭配”,而“殲-50”就是那個“低”。
▲波音F-47有種“第六代F-35A”的感覺
但就像五代中型機F-35,起飛重量卻和四代重型機F-15差不多一樣,“殲-50”雖然是六代中型機,尺寸卻堪比殲-20,這就帶來了一個有點棘手的問題——甲板調度艱難。美國海軍在冷戰末期,搭起了10萬噸航母和F-14D艦載機的組合,配上當時冠絕全球的AIM-54,實際上是美國海軍數十年積累的集大成者。國內當年選擇殲-15作為艦載機,確實有參照成品蘇-33的考量,實際上最終奠定了重型機的基礎。作為五代中型機的殲-35,實際體型、尺寸與殲-15差不多,新舊交替的難度大大下降。
▲殲-15作為國產艦載機開端意義重大
未來“殲-50”登場,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航母甲板上運作如此大尺寸的主力戰斗機,這可不是多騰點空間那么簡單,實際上意味著各種操作、技術手冊的全面更新,工作量不小。此外,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機庫和甲板空間,國產目標航母的噸位,甚至有可能比現在全球巔峰的約11萬噸上調——其實美國海軍發展航母的過程中,也總是隨著艦載機尺寸上漲而增加噸位,只不過幅度并不是很大。
▲美國海軍已經遇到F-35C上艦后,戰斗機總數下降的問題
目前大家都猜測,殲-36龐大的體型可以容納高超音速武器,開啟空戰和空面作戰新紀元。而“殲-50”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這就意味著在高超音速武器小型化,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實際上只能指望舊時代武器。空軍之所以能接受這一點,必然是因為可以在其他方向,彌補這個短板,最起碼不能差太多。只不過,現在外界還看不到這一點會落在哪兒。
▲殲-35的未來很不好說
事實上,現在北方就已經在干一件,人類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事情——同時試飛分屬兩代的兩款主力戰斗機。只間隔幾年的現實,意味著不管怎么操作,實際上都無法把服役節點錯得很開。從這一點來說,也許未來殲-35在國內,并不會像外界預料的那么活躍,國外出口市場才是真正大展身手的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