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19日,普京宣布在烏克蘭實施30小時的“復活節停火”,稱此舉出于人道主義考量,并希望烏方“效仿”。然而,停火生效僅15分鐘,烏克蘭全境防空警報響起,澤連斯基公開指責俄軍無人機仍在攻擊,稱“普京的真實態度寫在無人機軌跡里”。
俄軍此前已奪回庫爾斯克州99.5%的失地,戰場優勢顯著。選擇復活節節點停火,既迎合了國內東正教徒的宗教情感,鞏固了“仁慈領導者”形象,又為部隊提供了戰術喘息機會。克里姆林宮消息人士透露,俄軍可利用停火鞏固防線、重新部署兵力,同時試探烏方反應——若烏軍趁機反擊,俄方可借機將“破壞和平”的罪名扣向對方。而特朗普的施壓亦是關鍵變量,普京此舉被視為對美方“遞出臺階”,緩解國際輿論壓力。
然而,澤連斯基的強硬回應撕開了停火的溫情面紗。烏方數據顯示,停火生效當天,俄軍仍在東部頓巴斯地區發動炮擊,哈爾科夫方向的停火僅部分實現。這種“邊打邊談”的模式早有先例:2022年俄方曾拒絕烏方提出的復活節停火,稱“不愿給敵人喘息機會”;如今角色反轉,烏方以“無人機仍在盤旋”為由拒絕信任,歷史仿佛進入諷刺循環。
俄烏雙方對停火的認知鴻溝,本質是三年沖突積累的信任崩塌。烏方指出,2023年俄方曾承諾不攻擊能源設施,卻在一周后重啟空襲;此次停火期間,俄軍被曝使用S-300導彈襲擊扎波羅熱居民區。而俄方反稱烏軍“百余次違反協議”,并指責西方借停火向烏輸送武器。這種互指“違約”的敘事,讓停火淪為宣傳戰的工具。
有網友稱,“停火是假,攻心是真”派:“普京的停火就像狼對羊說‘今天不吃你’,但爪子還按在脖子上”。也有認為:“如果真想和平,為何不主動停火?雙方都在用平民傷亡當籌碼,復活節的圣歌里摻雜著算盤聲”。
有分析認為,普京的停火是“低成本高收益”策略:30小時不足以改變戰局,卻能塑造俄方“和平倡導者”形象,分化西方援烏陣營。而澤連斯基的激烈反應,則是為避免重蹈明斯克協議覆轍——2015年的停火曾讓烏東親俄勢力坐大。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雙方對“和平”的定義懸殊。俄方要求烏克蘭承認頓巴斯和克里米亞歸屬,并承諾永不加入北約;烏方則堅持恢復1991年邊界,將俄羅斯列為“侵略國”。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稱:“這不是停火問題,而是誰能用子彈贏得談判桌話語權的問題。”
耐人尋味的是,雙方在停火期間仍依賴技術手段博弈:俄軍用無人機試探烏防空系統反應,烏軍則通過AI算法識別炮擊來源,并在社交媒體實時發布證據。這種“科技武裝的互不信任”讓短暫停火更像一場直播秀——普京的電視講話與澤連斯基的X平臺回應,同步爭奪全球流量,而哈爾科夫郊外的士兵,仍在戰壕中計算復活節后的生存概率。
當信任被炮火碾碎,人道主義便成了戰略的遮羞布。或許,真正的復活節奇跡,不在于停火聲明能否兌現,而在于人類能否從仇恨循環中覺醒——畢竟,戰爭的終局從來不在戰場,而在人心的權衡與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