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
中東鐵路的修建,拉開了哈爾濱由松花江畔小漁村走向現代城市的序幕。
新舊思想、東西文化在此碰撞、融合、積淀,成就了這座城市獨特的建筑風貌。歐洲近代各個流派的建筑藝術薈萃于此,形成了獨特的中華巴洛克建筑風格。
一百多年后↘
人們在哈爾濱的街頭巷尾依然能找到當年建筑的痕跡:沿街建筑頂樓尖尖的裝飾“涼亭”來自巴洛克建筑街角樓頂的“望火亭”;大商場內部一通到頂的中央大廳來自巴洛克建筑 “合院”設計……作為凝固的藝術,哈爾濱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既是城市變遷的見證者又是親歷者,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歲月的重量。
哈城發投集團名城公司副總經理闞凱參與了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三期幾乎所有建筑的復原改造項目。
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擁有國內建筑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筑群,也是承載著哈爾濱城市歷史文脈的核心區。“我們對建筑面積17.4萬平方米區域內的肌理、街巷、院落和建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修復,展現‘老街老景老道外,原汁原味哈爾濱’。”
闞凱說,在修繕過程中,名城公司對保留保護的80多個特色各異的院落,精準還原了庭院的木樓梯、木外廊等真實使用場景。
1930年前后的泰來仁和如今復原后的泰來仁
“哈爾濱建城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城市建筑風采卻絲毫不遜色,原因之一就是在那個時候,人們博采眾長,把當時最流行、最精華的中西建筑風格都應用到哈爾濱城市建設中,而且這個過程還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而是結合城市特點設計出哈爾濱獨有的建筑。”闞凱說,我們保護修繕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三期的目的就是真正讓老建筑煥發新生機,更好地揭示哈爾濱歷史文化建筑的底蘊和魅力,讓哈爾濱文脈一直傳承下去。
從簡到繁
極致美學同義慶
“從城市風貌來講,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在不同的歷史年代,建筑風貌是不盡相同的。”闞凱說,從最開始的一層建筑,后來隨著商業的發展,逐漸出現了二層甚至三層建筑。像大羅新這樣的重要地標商業,出現了四層的大商業大樓,其內部還安裝了電梯。
大羅新商場舊址,內部有電梯
不僅樓越蓋越高,建筑外墻裝飾也“卷”了起來。“中華巴洛克建筑的臨街立面往往運用歐洲的巴洛克裝飾手法,造型精美、裝飾華麗,細部紋飾的雕花圖案取材于中國傳統祈福文化元素——比如葡萄和石榴象征多子,字匾、蝙蝠、牡丹、如意、銅錢、卷草等細節,表達富貴吉祥之意。”闞凱說,位于靖宇街與頭道街交口的同義慶中外貨店堪稱中華巴洛克建筑的極致經典。這棟始建于1909年的建筑先后歷經幾次擴建,最后于1923年建成為一座三層商業大樓。
從整體上看,同義慶建筑通體布滿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裝飾。從建筑轉角處看,大量精美的西方雕塑元素與中國傳統吉祥元素各自獨立又分外和諧地混搭在一起:柱式和山花是西洋建筑風格,而墻面浮雕則是中式紋樣。從上往下看,豎向牌匾兩側兩根西式愛奧尼柱頭與中式鼓座式柱礎相結合形成雙倚柱。在單倚柱和拱券包圍的區域內,菊花浮雕將商號牌匾團團包圍。兩根裝飾著中國結圖案的單倚柱一直延伸至與拱券會合。再走進觀察正門入口處,中國傳統蝙蝠和祥云圖案懸在大門正上方。
1930年前后的同義慶和如今復原后的同義慶
同義慶因其建筑外裝裝飾和造型的繁復而被稱為中華巴洛克第一樓,因為它不僅具有巴洛克風格,還具有洛可可風格。洛可可是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建筑風格,它比巴洛克風格還要華麗精巧。同義慶建筑是中華巴洛克發展到極致的體現,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當時流行的建筑風格,也因此被稱為中華巴洛克第一樓。
“從建筑學角度講,建筑要表達與這座城市的關聯,同義慶大樓不僅完美呈現了當時哈爾濱流行的建筑風格,更彰顯了企業家的商業實力。”闞凱說,當時民族資本已經發展成為頗具實力的力量,同義慶中外貨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在建筑裝飾上極盡富麗堂皇,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什么貴用什么,什么流行用什么,一定要表達出大氣、高貴和遙遙領先的民族自豪感。
老祖宗的智慧今猶在
“涼亭”“天井”設計一脈相傳
從景陽街進入靖宇街的第一個高樓,是當年的東永德旅館。因為這座樓位于街角最醒目的地理位置,也被稱為中華巴洛克一號樓。如今外墻上懸掛巨大的粉色花瓣和商業標識,瞬間成為年輕人拍照打卡的旅游勝地。然而,這座建筑最獨特的地方并不在它的外表,而是其與眾不同的建筑風格和樓頂的六角望火亭設計。
1930年前后的東永德和如今復原后的東永德
“這棟樓最主要的特點是它的轉角頂樓處有六角‘涼亭’,這實際是當年的‘望火亭’,是為了消防安全,派專人在街角最高建筑處監督值守使用的。”闞凱說,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你會發現,幾乎所有把邊的建筑樓上都有這個所謂的涼亭,同義慶中外雜貨店、義豐源大樓等建筑也有。即便是一百多年后的現在,我們在哈爾濱大街上仍然能看到百年前建筑的遺風。在臨街舊樓改造建筑上,我們仍然能看見樓頂上各類復古小“涼亭”,雖然如今已經失去其消防瞭望的功能,但這種建筑風格仍然保留了下來。
同義慶頂樓望火亭設計
如今哈爾濱建筑頂部仍然能看見效仿中華巴洛克望火亭設計
道外中華巴洛克建筑的“魂”是在它的院落中。每一個院落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院落里都雜糅了中西方文化。天井式建筑是當年哈爾濱中華巴洛克設計的神來之筆。以泰來仁建筑為例,受建筑用地局限,一樓店面面積一般不大。因為空間不夠,還要滿足下商上住開門開窗的需求,設計通過外木廊作為交通,滿足樓上住宅的需求,這就是天井式設計。天井式設計能極大地增加冬季人們的戶外活動空間,同時還不影響建筑采光。
在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建筑街區,同義慶也有類似天井設計。這種設計在現在看來還依然流行,比如大型商超內部環廊以及天井式大廳設計其實就是來源于這里。
中華巴洛克建筑破圈聯動
城市文脈煥發新生機
當年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院落并不都是獨立的單元,有些院落也存在交通功能,從正門進后院,還能從其他院落穿出來。為了還原街區歷史肌理,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三期在規劃設計時不僅保留了合院的結構,還保留歷史的原真性,還原了院落之間相互連通的格局,這樣游客可以從一個院落直接穿到另一個院落,實現不用走回頭路的文旅暢玩模式。
泰來仁內部合院有天井式設計
在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游客游覽時會發現,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廣場。“在做中華巴洛克三期的規劃設計時,本著尊重歷史、還原城市肌理的原則,盡可能地恢復街區歷史院落原貌,還原老道外“穿院”的感覺,讓游客走進去,激活街區每一個小商業業態。”闞凱說,這也是對經典的一種傳承和創新。
每一棟建筑在修復之前,闞凱和工作人員都會將修復細節跟施工人員講清楚。“這個建筑原來長什么樣,后來又變成什么樣,是做什么用的,有什么歷史價值,甚至修復用料都講述得明明白白。”闞凱說,比如巴洛克建筑陽臺上的護欄和磚拱有的是用修建中東鐵路的鋼軌修的,要求他們在修復的時候,必須要保留這一特色。還有浴池的頂棚大梁是木梁,特別精美,修復時也要按照文保建筑修繕要求,采用原工藝、原工法、原形制完成。
為了發掘好、保護好、利用好這些賡續城市文脈的老建筑,2021年7月,哈爾濱市啟動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傳承專項課題研究,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621座重要歷史文化建筑的“數字孿生”,包括歷史文化建筑的數字化信息采集、測繪建檔等,為后續進行精準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做好準備,讓老建筑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煥發新生機。
近三年來,全市已完成近600座重要歷史文化建筑的數字化信息采集、測繪建檔,并重新設計歷史建筑標志牌、為標志牌增加二維碼閱讀功能,方便人們了解歷史文化建筑信息和背后的故事。同時為精準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更將助力“爾濱”邁進文旅新時代。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萬佳 文/攝/視頻
編輯:姜學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