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胎是女兒,必須生二胎,如果一胎是兒子,可生可不生,這話你信嗎?
這句話你可能聽過不止一次。飯桌上,電梯里,甚至醫院的產房外,老人們總是意味深長地勸:“頭胎是姑娘,趕緊再生一個。”
但如果一胎是兒子,態度就明顯松動了:“生不生二胎,看你們自己吧。”
生兒子保平安?
養兒防老、香火不能斷這些觀念,已經刻進了很多老一輩人的DNA里。
尤其是農村,或者那些家族觀念濃厚的地方,長輩們總覺得兒子是血脈延續的關鍵。
你可以不認同,但看看現實——多少人因為沒有兒子,被催生催得焦頭爛額?
社交媒體上有一位叫“點點媽媽”的女士,第一胎她生的是女兒,結果婆婆直接在產房外哭了;
然后勸她趕緊生二胎,婆婆還說女兒遲早要嫁人,養老靠不住。
可結果,第二胎還是個女孩,婆婆知道是個女兒后,把月子里的她罵了一頓,罵完還說:“算了,我不指望了。”
其實“點點媽媽”很困惑,因為她就是重男輕女的家庭出來的,她深知這種痛苦,但她又本能地認為自己應該生個兒子。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代際傳遞”——上一代的價值觀,會通過教育、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
很多人自己明明很清楚重男輕女不對,但等到自己當了爸媽,還是會不自覺地被生個兒子吧的想法左右。
說到底,這種思維是一種焦慮:未來怎么辦?養老怎么辦?家族怎么辦?
這種焦慮在很多人心里,是跟房子、存款、工作一樣,屬于人生大事的一部分。
女兒真的不如兒子嗎?
現實已經一次次地證明:這套邏輯早就過時了。
網上有個熱門段子:“中國的養老,九成靠女兒,九成的遺產卻給了兒子。”
仔細觀察一下,醫院里照顧老人的,有兒子嗎?逢年過節,帶東西回家的,有兒子嗎?
甚至還有一些兒子,結婚后直接人間蒸發了,老人的晚年生活只能靠女兒兜底。
再來說說香火延續的問題。
香火香火,就是家族的延續,家族延續是有符號的,這個符號就是家族的姓氏。
然而,201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年輕一代對姓氏的執念正在下降。
47.5%的受訪者認為孩子應該隨父親的姓,54.7%的受訪者能接受孩子隨母親姓。
這個比例很嚇人的,一半以上了。甚至有些家庭,如果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跟父姓,一個跟母姓。
年輕人對姓氏的不在意,是因為他們對生孩子不感興趣了,現在丁克、晚婚、不婚群體越來越多了,所以傳香火這事,似乎遠離了年輕人。
生男生女的經濟權衡
30年前,兒子可能意味著勞動力,意味著賺錢的希望,但今天,誰的收入高,不是看性別,而是看教育、能力、機遇。
而教育成本又這么高,普通家庭如果生了二胎、三胎,能保證所有孩子都受到公平的教育嗎?
現實是,很多普通家庭本來壓力就大,如果在生二胎這件事上不量力而行,反而可能讓每個孩子的資源都被分散。
到頭來,不但沒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反而讓他們在競爭中更吃虧。
如果你問一個二胎家庭,“你為什么生二胎?”
常見答案有這些:怕孩子孤單,有個伴;家里有點經濟條件,養得起;萬一老大以后出什么意外,至少還有個依靠。
但現實里,大多數生二胎的就是要拼個兒子。
可有的人第二胎是生不出兒子的,有的甚至終其一生,都沒有兒子。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想一想,為什么國家禁止醫療機構透露胎兒性別?
平時在看國外的一些社交媒體動態時,有一種內容,國外的家庭會特意舉行一個儀式,這個儀式的名字叫做“寶寶性別大揭秘”。
一般情況下會準備藍色和粉色兩種氣球,藍色代表男孩,粉色代表女孩,氣球會裝在一個不透明的大袋子里,從外面看不出顏色。
懷孕的準父母會在全家人的矚目之下,慢慢打開這個大袋子。
隨著氣球的出現,家人也就知道了未來這個寶寶是男孩還是女孩。然后大家一起歡呼鼓掌。
由此可見,國外對胎兒性別看得很開,孩子還在肚里就可以知道是男孩女孩。
但我們國家不是,我們國家嚴禁醫療人員透露孩子的性別,孩子是男是女,只有分娩下來的時候才知道。
為什么這么做?因為怕孕婦把孩子流掉。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男孩女孩都一樣,都是生命,不能因為性別就把孩子流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