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速和生活方式轉變,惡性腫瘤的發病形勢日趨嚴峻,已成為當代醫學研究和臨床診療的核心課題。
在推動腫瘤患者康復與生活質量提升的道路上,我們深知科學認知與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為此,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委員會精心策劃并開展了“患者關愛項目”,旨在幫助患者建立科學理性的疾病認知,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治療依從性和療效,從而全面改善生存質量,開啟康復的新篇章。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委員會主任委員師建國教授指出,癌因性疲乏作為影響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首要因素,需醫患高度關注。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為生命體征,飲食、排泄、睡眠及精神體力狀態可視為健康體征。腫瘤患者治療中常面臨嚴重疲乏,與腫瘤病變及治療所致身心損傷相關,科學干預可有效緩解多數癥狀。
值此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之際,特別邀請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沈贊教授與上海長征醫院臧遠勝教授,兩位專家將從西醫角度,系統闡述癌因性疲乏的規范化治療及管理策略。
Q1
癌癥患者常說的疲乏和我們平時累有何區別?
沈贊教授:
癌因性疲乏與普通疲勞有本質不同,普通疲勞經休息可緩解,而癌因性疲乏是持續性的,即使充分休息也難消除。嚴重的還會影響患者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癌因性疲乏(CRF)有三個顯著特征:第一是持續性。普通疲勞休息1~2天可緩解,而CRF往往持續數周甚至數月;第二是全面性,它會同時影響患者的生理、心理,甚至認知功能;第三是難緩解性,常規休息不能恢復或者僅能部分改善。
另外,從病理生理學角度,癌因性疲乏具有獨特特征。研究發現,腫瘤患者體內IL-6、TNF-α等炎癥因子水平較健康人群升高3-5倍,這些因子會持續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能量代謝障礙以及心理、生理障礙。這一機制在已有的中成藥中得到了驗證,以復方阿膠漿為例,其含有的阿膠成分通過調節TLR4/NF-κB信號通路,能顯著降低這些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疲勞癥狀。
臧遠勝教授:
癌因性疲乏具有個體差異性,與腫瘤類型、治療方式、患者身體基礎狀況等多種因素相關,比如消化道腫瘤患者、肺部腫瘤患者、身體較弱的患者發生的概率就相對較大,我們需要對患者的情況一一甄別,進行個體化施治。比如,在靶向治療領域,我們發現EGFR-TKI藥物組患者呈現特征性“晨輕暮重”疲乏節律。這意味著患者在早晨可能感覺較好,但隨著一天的活動,疲勞感會逐漸加重,這種節律極大地影響了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總體感受。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既要兼顧療效,也要兼顧患者的感受,所以疲乏的管控非常重要。不僅EGFR-TKI會引起疲乏,ALK抑制劑也會導致肌酸激酶異常升高,肌酸激酶升高可能導致肌肉疲勞和無力。近年來,我們也觀察到免疫治療相關疲乏與CD8+T細胞耗竭程度的正相關。CD8T+細胞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抗腫瘤細胞,其耗竭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加重疲勞。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考慮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來改善癥狀。比如EGFR-TKI藥物會干擾線粒體功能,ALK抑制劑則可能引起肌酸激酶升高,而復方阿膠漿中的紅參皂苷成分能增強線粒體復合物Ⅰ-Ⅳ活性,改善能量代謝。臨床數據顯示,使用奧希替尼聯合復方阿膠漿的患者,疲勞評分可降低40%。
Q2
癌因性疲乏對日常生活產生哪些具體影響?
沈贊教授:
目前的臨床研究顯示,疲乏對患者的影響是多維度的。首先從生理影響來講,基礎活動能力下降,比如行走、穿衣困難。當血紅蛋白低于100g/L時,6分鐘步行距離平均減少40%,對于患者來說,平常非常簡單的步行成了非常困難的事。其次是心理影響,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加重,形成“疲乏-情緒低落-活動減少”惡性循環。
臧遠勝教授:
一項肺癌專項數據表明:靶向治療患者的社交活動減少至治療前1/3,50%患者出現明顯認知功能下降和習慣行為的變化。對于免疫治療的患者,如果出現了癌因性疲乏,其重返工作的時間將會延遲3-5個月。我們也呼吁醫療工作者和患者能夠注意到癌因性疲乏的存在。有研究表明,適當的中西醫結合干預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維持生活質量。
Q3
在臨床實踐中,您認為哪些因素會導致或加重癌因性疲乏?
沈贊教授:
這個問題很關鍵,我想用幾個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化療藥物就像“除草劑”,含鉑類藥物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誤傷“好苗子”——造血干細胞。這就好比除草時把莊稼也拔了,導致貧血性疲乏。我們的數據顯示,約60%的化療患者會出現血紅蛋白下降,就像汽車缺油會跑不動一樣。
對于放療來說,它有“余波效應”。我們可以想象微波爐熱飯,停止加熱后飯菜還會繼續發熱。放療后的炎癥反應也是這樣,常常會持續數月,而這種炎癥會導致持續出現疲勞癥狀。
此外,營養不良也會造成“惡性循環”。有的患者因為腫瘤本身或抗腫瘤治療的原因導致惡心吃不下飯,營養越來越差,患者也越來越累,檢查發現白蛋白很低,這就像手機電量不足會自動降頻,人體也會降低機能來節省能量。
在臨床中,我們注意到,補血類中藥就像“充電寶”,能夠明顯改善造血系統的功能,為造血系統提供原料,比如復方阿膠漿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幫助提升血紅蛋白。配合營養支持后,患者普遍反映精力改善明顯。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因為造成癌因性疲乏的原因很復雜,在用藥前一定要查清貧血原因,在治療期間也要定期監測指標。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疲乏是身體發出的信號,進行過或正在進行抗腫瘤治療的患者要及時和醫生溝通這些變化,早發現、早終止癌因性疲乏的惡性循環。
臧遠勝教授:
這個問題很多患者都問過,讓我用幾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靶向藥物就像“精準導彈”,但也會有“附帶損傷”,比如常用的EGFR靶向藥,會有皮損,消化道腹瀉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吃了會覺得特別累,尤其是下午特別明顯,我們研究發現這可能跟藥物影響大腦的“生物鐘”有關。還有一類ALK抑制劑,會讓肌肉里的“能量工廠”(肌酸激酶)漏出來,就像電池漏電一樣讓人乏力。
免疫治療是把“雙刃劍”。患者用PD-1后發燒、全身酸痛,檢查發現是免疫系統過度激活了。這種情況下的疲乏,往往伴隨著炎癥指標升高,炎癥浸潤是發生癌因性疲乏的重要機制。
身體內部的“小環境”也很重要。維生素D就像“陽光維生素”,缺乏時人特別容易累,我們應該去對癥給予相關的營養素。腸道菌群失調的患者,尤其是消化道腫瘤的患者,疲勞感往往更重,我們應個體化給予相關益生菌的補充。有些腫瘤患者腫瘤會分泌大量乳酸,就像肌肉運動后的酸脹感,我們也不提倡腫瘤患者進行劇烈運動。
在臨床上,我們發現一些傳統中藥成分可能有助于改善這些情況。比如紅參中的活性成分能修復“能量工廠”,阿膠中的特殊成分可以幫助調節免疫平衡。配合使用后,不少患者反映體力恢復得更快。但要注意,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就像炒菜要掌握火候,用藥也要根據檢查結果來調整。建議定期復查血常規、炎癥指標這些“晴雨表”,讓醫生幫您找到最適合的方案。
Q4
在臨床實踐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癌因性疲乏?
沈贊教授:
在臨床實踐中,對于癌因性疲乏的緩解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首先是抗腫瘤治療。癌因性疲乏不僅由抗腫瘤治療引起,腫瘤本身也會引起。腫瘤患者常會有心理上的巨大改變,營養攝入也會改變。簡單來說,心情不好導致吃不下飯,消化變差,最后導致營養不良。還有些腫瘤患者患病后顧慮重重,經常失眠,也會導致身體狀況的惡化。這些都是腫瘤本身引起的疲乏。
抗腫瘤治療引起的貧血,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是很常見的,而對于貧血的管理也非常重要。貧血分為輕度貧血和中重度貧血。輕度貧血結合患者的心理因素或其他因素也能造成癌因性疲乏,此時治療會相對輕松,我們一定要抓住時間窗。這時,我們用一些鐵劑、紅參、阿膠之類的藥物,及時阻斷癌因性疲乏。到了中重度貧血,我們需要一些更強力的措施,比如促紅素EPO注射或輸血支持,但此時的療效不一定能讓人滿意。因此,我們一定要早發現、早干預。當然,還有藥物治療,比如用于重度疲乏的中樞興奮劑莫達非尼,針對合并情緒障礙者抗抑郁藥米氮平等,但這些藥物本身也有副作用,作為癌因性疲乏的長期治療藥物來說并不是非常合適。
非藥物干預對于癌因性疲乏患者來說非常重要。我們鼓勵患者去進行每周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提升自身的線粒體功能,改善認知行為,調節心理。此外,認知行為療法(CBT)也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降低疲乏感知。
臧遠勝教授:
肺癌患者在進行靶向和免疫治療的長期治療過程中,需要考慮其癌因性疲乏的產生是否與肺癌的治療藥物相關,我們可以來進行量化。如果藥物濃度高了,患者的癥狀加重,藥物濃度低,患者的癥狀就減輕。這兩者如果形成一個正向和反向的量化關系,大家就會很容易判斷出疲乏是不是由藥物導致。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相關的藥物濃度癥狀以及細胞因子整體狀況等要進行全面監測,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去確認疲乏來源,這種因果關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另外,在臨床實踐中,我們觀察到一些傳統醫學方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一定價值。在靶向治療期間,我們推薦綜合干預方案。以一位58歲女性肺癌患者為例,使用埃克替尼后出現重度疲乏(評分7/10),在加用復方阿膠漿4周后,疲勞評分降至3分,血紅蛋白從92升至115g/L,治療耐受性明顯提高。
Q5
在患者教育方面,您認為有哪些常見誤區需要避免?
沈贊教授:
我國的腫瘤患者對于腫瘤引起的或抗腫瘤治療引起的一些不良反應和非正常狀態,常常是持一種非常容忍的態度,包括癌因性疲乏、癌痛。這個現象可能和中國人的個性有關,但這樣其實對抗腫瘤治療,對患者本身是非常不利的。我們作為臨床腫瘤醫生,是非常不鼓勵這種行為的。
疲乏不是一種正常現象,盡管它在腫瘤患者中的發生率很高,它也是比較難治療的。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它,意識到這是一種非正常現象,不應該忍受它,應該盡快對它進行治療,它是可以通過治療來緩解的,是可以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的。如果患者具備了以上意識,那么醫生可以做的事情就比較多了。
當然,患者首先自己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其次可以通過自己的調整來進行治療,包括心理狀態的引導和緩解,以及適當的運動、社交活動來改善,都是很好的治療和調節方式。
其實還有一類患者對于治療方案非常隨意,尤其是現在我們比較強調患者的院外管理,有很多藥物,患者是根據醫生的建議自行服用,這就導致了有些患者心情好的時候多吃一點,心情不好時就少吃一點,或者覺得癥狀輕一點了,就擅自減少抗腫瘤藥物的用量。
另一方面,患者常常會忽視對自己癥狀的監測,沒有及時跟醫生進行溝通。我們還要特別提醒的是,任何輔助治療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醫患之間良好的、動態的、及時的互動,對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療非常重要。
臧遠勝教授:
腫瘤支持領域這幾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大家一開始認為痛是正常的,腫瘤治療的過程當中肯定會痛。后來,通過綜合支持治療的一些同仁們的工作,讓患者認識到無痛是正常的,再到后來的相對無嘔、無餓。
今天我們講的主題叫無乏,就是不要疲乏,不要覺得我們得了腫瘤一定就是耷拉腦袋、心情沮喪、唉聲嘆氣、沒有力氣,這個無乏應該被深深地植入到每一個患者乃至患者家屬的思想中去。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后面的很多工作就好開展了。
我們既往在腫瘤領域當中很多的個體化的精準應用,這些工作包括多學科的工作,其實都可以在這里面進行實踐。比如MDT,在腫瘤精準方案的治療當中,我們會請到內科醫生、外科醫生、病理科醫生、影像科醫生等等共同來做。其實我們在中華醫學會腫瘤支持康復治療學組所做的工作當中,也是布局了怎樣對于腫瘤支持治療工作進行多學科的合作。
以我們今天的主題來講,其實它就需要一個多學科合作。比如,有些疲乏是因為什么?是因為心理異常,抑郁了就沒勁了,吃不香、睡不著了人就疲乏。雖然腫瘤專科醫生本身都是半個心理醫生,但是畢竟人家術業有專攻,所以在疲乏管控當中,心理醫生的介入很重要,他們用專業化的思路和藥物來幫我們一起去管控。
第二就是營養。營養不夠的話,怎么可能有力氣,尤其是高消耗狀態的腫瘤患者,所以我們需要營養師和我們配合,乃至像其他腫瘤治療團隊中很多護理、藥理來幫我們監測患者主觀和客觀指標。我們當然想給患者用一些好的支持藥物,比如有些中成藥非常好,能夠幫助患者提升血紅蛋白,改善疲乏。在精準治療時代,藥物相互作用尤為重要。比如復方阿膠漿中的成分可能影響CYP450酶活性,與某些靶向藥同服時需調整用藥時間。我們通常建議間隔2小時以上,并加強治療監測。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