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將到,但因賈敬死后的孝期未滿,寧國府不能大操大辦地歡度佳節。可是賈珍是個放蕩無羈的花花公子,是不肯放過吃喝玩樂的良機的,于是就與嬌妾佩鳳商量出一個權宜之計:提前在八月十四日過節。為飽口福,竟“煮了一口豬”(七十五回)。
作者在這里用了一個“煮”字,活現出這是一道標準的滿族傳統食品。滿族人自古愛吃白煮的豬肉,名之曰白肉,又叫白片肉、白切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它是必不可少的主菜。在祭神祭祖時它更被視為上品,并尊稱為福肉。為托神靈和祖宗之福,待祭祀完畢要分吃福肉,而且不加鹽醬,不計數量,以吃飽為度。 連素不相識的路人也可分享一份。為了適應這種風俗,沈陽和北京等有滿人聚居的城市里都設有白肉館。北京著名的沙鍋居飯莊就是以賣白肉起家的,至今已經營了 250佘年,仍生意興隆。
不過以上說的那種“不加鹽醬”的吃法是古代遺風,隨著滿漢文化的交流,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互相影響,現在滿族兄弟吃白肉時有的也佐以醬油、蒜泥或腌韭菜花之類的調味品了。
為開設八月十四日的夜宴,賈珍還令“燒了一腔羊”(七十五回)。
過節燒羊肉是北方人的風俗。《隨園食單》中寫道:“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這就明確地指出了吃牛羊鹿原是北方人的生活習慣。時至今日,情況亦然。
南方人往往把燒字理解為用鍋燒煮食物,然而在北方人的概念里,燒字則是指用明火或暗火烘烤食物。所以“燒了一腔羊” 也就是烤了一只羊。這種烤羊肉的方法在《隨園食單》中也有記載:“羊肉切大塊,重五七斤者,鐵叉火上燒之。味果甘脆,宜惹宋仁宗夜半之思也。”
把羊肉切成五至七斤重的大塊燒烤,又未說到用調味料,這顯然也是比較古老的一種吃法。若是今天吃烤羊肉,似應酌加調味品才是。譬如可備有細鹽、醬油、甜醬、蔥段、蒜末、辣椒粉之類。
“宋仁宗”指北宋的第四任皇帝趙禎。他很愛吃烤羊肉,有一次半夜里睡不著覺,仍想吃烤羊肉。但又怕驚擾眾多的官人,終未下令取索。
本文節選自秦一民先生的《紅樓夢飲食譜》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