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一位外地網友來淮安旅游,恰逢淮安馬拉松舉行,在體驗淮安美食美景的同時,被淮安人點點滴滴的熱情感動。4月17日,今日頭條號“上海白相人”發布了她在淮安期間的見聞,盛贊咱淮安人“像對待自家人一樣”的待客之道,對于我們來說,這既是莫大的安慰,又倍添工作的動力。我們期待全體淮安人以每一個小細節、小溫暖持續增強淮安的城市溫度,共同把周恩來總理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在淮安打車,司機師傅竟然主動給我抹零?!”“問個路,大爺直接把我送到景區門口!”“菜市場買蝦,老板非要送我一把小蔥!”……作為一個走南闖北的人,我自詡見慣了人情冷暖,但這次淮安之行,卻讓我徹底“破防”——原來一座城市的溫度,真的能顛覆一個人的三觀!
0 1
淮安人的“強迫癥”:把陌生人當自家親戚
在河下古鎮問個路,賣糖畫的大媽直接放下生意帶我走了200米,邊走邊介紹“石板路是明代的”“文樓湯包要配姜醋汁”;西游樂園門口排隊時,前排阿姨轉身塞給我一把遮陽傘:“小姑娘皮膚嫩,別曬傷了”;就連打車去酒店,司機師傅聽說我想吃長魚面,硬是繞道兩公里帶我去本地人常吃的巷子老店,下車時還叮囑:“跟老板說是老王介紹的,澆頭多給你加點!”
最絕的是馬拉松賽事期間,我在里運河邊親眼見到:環衛工大姐蹲著用牙刷清理磚縫青苔,志愿者給外地跑者送完水后,會多問一句“要不要幫你拍打卡照”;就連路邊賣蓮蓬的老奶奶都掛著二維碼,見我掏現金連忙擺手:“你們年輕人用手機方便,我眼神不好怕找錯錢”。
0 2
刻在DNA里的待客之道
在餐廳點菜時,服務員看我猶豫,直接拿來小碗“這幾道招牌我給您裝點試吃,合口味再點”;結賬時發現用了美團券不能開發票,經理當場手寫收據蓋公章:“不能讓客人白跑一趟”;就連菜場賣蒲菜的攤主都特實在:“這捆葉子有點蔫,你買旁邊那筐,回家放冰箱能存三天”。
朋友說這是“周總理家鄉的傳承”——在周恩來紀念館,講解員提到總理接待外賓時“端茶要七分滿,續水要繞身后"的細節,如今成了淮安服務業的金標準。出租車司機后備箱常備雨傘和充電線,酒店前臺能報出全市20家老字號營業時間,連景區保安都能脫口而出“《西游記》第28回是在吳承恩故居后花園寫的”。
0 3
比風景更動人的城市溫度
在肥貓島擼貓時,管理員大姐看我被蚊子咬,翻出自家釀的蘆薈膏;逛漕運博物館錯過末班公交,工作人員開私家車送我回酒店;就連路邊修自行車的大爺都備著打氣筒和應急藥箱。難怪有游客在社交媒體感慨:“在淮安不敢隨便夸東西好看——上次說了句簪子漂亮,非遺攤主追著要送我材料包教DIY!”
數據顯示,2025年淮安馬拉松期間,83%的外地選手選擇多留宿1-2天,95%的參賽者在調研中給“市民友好度”打滿分。文旅集團的朋友透露,今年清明假期各景區失物招領處的手機、錢包歸還率100%,還有游客特意回寄錦旗感謝。
0 4
藏在日常里的文明
跟本地閨蜜逛超市才發現玄機:生鮮區阿姨會幫老年人把重物搬到收銀臺,藥店買藥送熬藥說明卡,連小區垃圾分類站都貼著萌萌的“孫悟空垃圾分類圖”。她說:“小時候跟著奶奶給孤寡老人送年夜飯,現在公司組織去非遺館學木活字印刷,淮安人總覺得對別人好是本分”。
離淮前在吳承恩故居遇到個可愛細節:檢票口小哥哥看我拿著漢服,塞來一包濕紙巾:“穿馬面裙容易沾灰,帶著擦鞋用”。回程高鐵上刷到淮安網友的留言:“我們不過是用對待自家人的方式待客罷了”,突然就懂了——這座運河古城千百年來商賈云集卻始終民風淳樸,或許正因為每個淮安人都把自己活成了城市的“形象大使”。當其他地方還在“創文創衛”時,淮安人早已把文明過成了日子。
來源 | 今日頭條,淮安宣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