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高考可能并不是改變命運的根本原因,而是經濟發展的周期所致。過去,考上名牌大學就等同于完成了逆天改命。為了讓孩子上好學,家長們不惜花幾百萬、上千萬買學區房,還覺得特別超值,因為到時候孩子一畢業,把房子一賣,賺的錢足以覆蓋這個孩子整個上學階段的所有學費。
可是這兩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大城市的學區房價格驟降,就連北京頂級的學區房價格也從 20 多萬一平回調到 10 萬出頭,而且還是有價無市。為什么會這樣?當然不是因為學區房本身不香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整個高考制度已經不適合當下的經濟形勢了。
俗話說高考改變命運,其實高考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就短短的幾十年而已。曾經學歷真正發揮巨大作用的時候,都是趕上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比如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恢復高考就能讓普通人參與到那個年代的制度紅利當中去。到 90 年代,高考就像大家分享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工業化和外貿的紅利,而進入新世紀又趕上了房地產行業和城市化的興旺。有學歷的人自然都能分上一杯羹,原因是高考給了普通人參與到經濟周期里面去的機會。經濟形勢恰好需要你的專業以及技能,比如當年熱門的機械、土木工程、外語等等,這些專業都是為了滿足工業化時期對相應人才的需求而存在的。
然而現在,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各種紅利所剩無幾,生育率持續走低,從人口結構到產業結構再到經濟模式,都已經不再能重走老路了,于是,曾經頂級的學區房也逃不掉貶值的命運。表面上價格的暴跌,深層次則預示著過去賴以生存的經濟格局正在崩塌。
你看,2019 年到 2023 年,高考報名人數從 1000 萬增長到近 1300 多萬,可是與此同時,每年新生兒出生人口不到 1000 萬,每年應屆畢業生數量卻在 1000 萬以上。因為高考不再適配如今的經濟形勢,所以就出現了 1000 萬畢業生嫌多,1000 萬新生兒嫌少的現象。
我們再回想一下房地產高速發展那會兒,不管是土木工程,還是房地產金融,亦或是基建工程,通通都離不開一個“地”字。上面把因“地”生出來的錢輸送給相關的行業,家長買房進城,為孩子占上一個學位,高校擴招,給社會輸送一波又一波的購房大軍,唯一不變的就是繼續朝著這個既定的模式循環往復,考個好大學,進個體面單位,買套學區房,這就是當時成功的唯一定義。所以你看那個時候的教培機構、學區房生意都是那么的火爆,因為所有人都在復制同一種成功模式。
可是好景不長,泡沫總有被刺破的一天。隨著新的經濟形勢逐步顯現,單純靠學歷加學區房這條老路很快就徹底終結了。就如同當年的機械專業有多吃香,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因為需求所致。而如今,就算你畢業于名校,企業也未必需要你,他們更看重的是除了文憑以外,你能給公司帶來多少資源以及效益。
當然了,學區房雖然日漸沒落,其實對一部分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迎接市場化的到來,才是接下來教育體系發展的大方向。比如一些天賦異稟的孩子,不妨放手一搏,去追逐藝術、體育之類的個人夢想,其他普通的孩子或許更適合發展實用型的技能,而不是繼續卷那一套應試教育。
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學歷教育完全沒有價值,而是它已經不再是那個決定階層流動的唯一指標。很多國家的教育體系早就已經是多元化并存了,有應試型的教育,也有以培養特長、發展個性為主的新式教育。我們如今所面臨的就是向后者邁進的必然趨勢。
放眼全球,人們獲得成功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而我們此時才跨出了邁向這條路的第一步。高考和學區房逐漸的沒落,正說明中國正在發生著深層次的變革。對父母們來說,不再把孩子的前程寄托于是否考上重點大學,而是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內在的潛質,鼓勵他們大膽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對孩子們來說,從應試教育的牢籠當中解脫出來,相信自己,不僅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有追求獨一無二的勇氣??傊?,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別再把一切都寄希望于考上好大學這個陳舊思維了,學會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人生,讓改變命運的機會在全新的賽道上重啟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