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平日里最愛聽的贊美之詞就是:“你看著可比你的年齡年輕多了”。那么,真的有人比實際年齡年輕嗎?有研究證實,爬樓爬得快的老年人身體年齡真的會比實際年齡小。
而我們平時說的實際年齡應該稱為“日歷年齡”(Chronological Aging),所謂“看著年輕多了”指的其實是“生物年齡”(Biological Aging)。很多人搞不明白這兩有什么分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聊。
生物年齡 vs 日歷年齡
而生物年齡是人體年齡的真實展現,那生物年齡又該怎么評估呢?
一般是通過將身體各臟器組織的功能能力評分和一些年齡相關的生物標志物結果去對標相應的年齡層來判斷你的身體是“老得快”還是“老得慢”,比如通過評估檢測心血管機能來判斷你是“更老”還是“更年輕”。
目前幫助判斷生物血管年齡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檢測一些生物標志物外,血壓情況、動脈硬度、動脈斑塊等功能和結構評估也可以幫助預測血管的真實年齡[1]。這些評估指標大多在體檢中都有,通過每年的例行體檢可以幫助及時發現身體問題,也可以幫助判斷身體的“年輕度”。
下面這張圖展示了生物年齡(橫坐標)和日歷年齡(縱坐標)之間的關系。
圖源:參考文獻[2]
黑色實線表示正常老化的個體,生物年齡=日歷年齡;黑色實線下方的灰色曲線代表如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和/或心血管家族史,那生物年齡會大于日歷年齡。
如果還有糖尿病、腎病等慢性代謝性疾病,生物年齡會更大;此外,還存在基因缺陷,血管老化會大大提前,生物年齡會遠大于日歷年齡。反之,百歲老人的血管老化速度會比正常人慢得多,雖然看日歷年齡很大,但是血管比實際年齡更年輕。
爬樓快的人真的更年輕!
除了體檢的醫學評估手段,日常運動能力也是個幫大家評判年輕與否的好方法。
此前,《細胞衰老》(Aging Cell)雜志報道的一個有趣的研究或許可以證明真的有人“老得慢”、有人“老的快”。
該研究根據 196 名健康老年人的爬樓梯速度將其分為“健康老者”和“加速老者”兩組,對比分析多維度衰老相關指標后發現,“健康老者”組的生物年齡比日歷年齡小,也就是爬樓爬得快的老年人其身體年齡會比實際年齡小,而“加速老者”組恰恰相反[3]。
圖源:參考文獻[3]
該圖展示了“SOLVE-IT”研究組的研究結果,招募 196 名可獨立行動的老年人,根據步速、日常生活能力、認知能力等臨床參數將其分為“加速衰老組”和“健康衰老組”,研究通過臨床特征、SASP(衰老相關分泌表型)細胞因子和代謝組學數據,確定了一組 25 種代謝物(命名為“HAM 指數”)可預測健康老年人。該研究揭示了代謝物在衰老中的作用,并為理解健康和快速衰老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并且,這個實驗更加精準地證明了“步速越快活得越久”的論斷[4],通過速度來證明你的運動功能能力是不是比你的同齡人更好,所以說平時走路和爬樓時候那些“爭強好勝先走一步”的同齡人,可能真的比你更“年輕”。當然,此類研究的數量還不是很多,還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此外,有關節相關基礎疾病的人要謹遵醫囑,切勿自行運動,以防加重病情。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想要“老得慢”
可以試試這樣做!
既然人人都想老得慢、年輕態,有什么可以守住青春的密碼呢?
1
健康飲食
目前研究認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降低血管生物年齡的好方法,除了戒煙戒酒,在飲食上要選擇低鹽、低卡路里、多營養素的健康飲食,最后還專門提到了要積極參與體育運動[5]。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2
保持運動量
根據《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 2021 版》的要求,成年人(含老年人)參與運動的運動量是有明確要求的,即每周有氧運動時間要不少于 150~300 分鐘(中等強度)或 75~150 分鐘(高強度),還要包括每周 2 次的力量練習,老年人還要針對性開展平衡能力、靈活性和柔韌性練習以防跌倒[6]。
3
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
為了保持健康,“七分吃三分練”的思想已經逐漸獲得大眾認可,人們的健身意識不斷提高。
現代人的健身的方式更多元更豐富,并不需要拘泥于爬樓這樣的運動,尤其是對于中國老年人,他們有自己的運動方式,并且運動強度保質保量不輸去健身房。
我國傳統體育運動豐富,不僅有很有多晨練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等,還有廣場舞這種風靡大街小巷的群眾體育。它們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從運動的全面性來講,不僅有助于鍛煉心肺功能和下肢力量,還助于鍛煉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上肢力量,從綜合評價來看甚至優于爬樓運動[7]。
上圖展示了不同運動方式的能量消耗情況,以 MET 為單位進行對比。圖源:參考文獻[7]
我們常常用生日蠟燭的數量衡量年齡,但生物年齡才是解鎖健康長壽的真正密碼,即使同齡人,細胞老化速度也可能相差數十年。那就從今天開始,從爬樓梯開始,每天快走幾步、多舞一曲,就是在為生命按下"慢放鍵"。
參考文獻
[1]Biological versus chronological aging: JACC focus semina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75(8): 919-930.
[2]Hamczyk M R, Nevado R M, Barettino A, et al. Biological versus chronological aging: JACC focus semina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75(8): 919-930.
[3]Hamsanathan S, Anthonymuthu T, Prosser D, et al. A molecular index for biological age identified from the metabolome and 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me in humans[J]. Aging Cell, 2024, 23(4): e14104.
[4]Studenski S, Perera S, Patel K, et al. Gait speed and survival in older adults[J]. Jama, 2011, 305(1): 50-58.
[5]Biological versus chronological aging: JACC focus semina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75(8): 919-930.
[6]趙文華, 李可基. 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 (2021)[J]. 中國公共衛生, 2022, 38(2): 129-130.
[7]邱俊強, 楊俊超, 路明月, 等. 中國健康成年人身體活動能量消耗參考值[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22, 41(5): 335-349.
策劃制作
作者丨楊一卓 首都體育學院體醫融合創新中心講師
審核丨紀剛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策劃丨一諾
責編丨一諾
審校丨徐來、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