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郭冠華
云霧繚繞于峰林之間,溪水如玉帶般蜿蜒流淌,山嵐裹挾著新茶芬芳……春光明媚,漫步武夷山國家公園,仿佛置身一幅水墨長卷。近年來,武夷山市發揮“雙世遺”優勢,將茶文化、朱子文化深度融入旅游產業之中,持續不斷豐富產品供給、全力優化文旅服務品質,吸引各地游客前來研學、賞景、品茗。
今年清明假期,武夷山市累計接待游客31萬人次,同比增99%。“武夷山是朱熹講學的地方,大紅袍的核心產地;春天來玩,鳥語花香,美不勝收,人在畫中游。”清明假期,北京游客朱先生攜家人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游玩,這次出行令他格外難忘,“這里不僅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真是不虛此行。”
青山綠水賞心悅目,傳統文化引人入勝。武夷山當地打造了傳統手工采摘、搖青等一系列沉浸式茶旅體驗、研學活動,讓更多游客享受品茶的樂趣。
前不久,300多名來自溫州的學子在“醉美武夷 世遺探秘行”研學活動中,親歷喊山祭茶的古老儀式,見證茶葉從鮮葉到瓊漿的蛻變歷程。
一位學生在研學手記里寫著:“搖青時的茶香里,我感受到了陽光、雨露和茶農掌紋的溫度。”這場沉浸式茶文化探索之旅,讓傳統文化變得可知可感,千年茶香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2025年4月,福建武夷山《印象大紅袍》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這是宋代著名理學家、詩人朱熹對武夷“山水茶”的動人描繪。為了讓游客領略這一獨特魅力,武夷山當地打造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以武夷山的自然山水為背景,以茶文化為主題,巧妙地把自然景觀、茶文化和武夷山特色民俗文化融為一體。
《印象大紅袍》“舞動”茶文化,也填補了武夷山夜游經濟業態的空白。隨著慕名而來看演出的游客越來越多,《印象大紅袍》吸納當地商戶開設民俗館、夜宵店,劇場周邊茶葉店也開啟了“夜場模式”,有效帶動了夜經濟消費鏈。
“看了演出,360度旋轉觀眾席,群舞場面非常精彩。”安徽游客鄧先生出差返程途經武夷山,被《印象大紅袍》深深吸引,“第二天我去武夷山打包了茶葉回家,從此愛上了喝巖茶!”
除了茶文化引人入勝,不少游客前來武夷山追尋朱子足跡,感受圣賢魅力。風光奇秀的武夷山,見證了朱子理學的萌芽、成熟、傳播。在五夫鎮,朱子文化正通過敬師禮、陶藝制作、龍魚戲演出等活化載體,讓游客從“拍照打卡”轉向“文化沉浸”,“游”進武夷山的歷史人文之中。
古為今用,武夷山立足全國唯一既是“雙世遺”又是國家公園的優勢,持續深耕文化沃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旅游產業。未來,武夷山將不斷挖掘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持續優化旅游產品與服務,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