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李宗仁攜夫人歷盡艱辛回國后,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臺灣,白崇禧聞訊后直呼:“我以后沒臉見人了。”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被稱為“新桂系三巨頭”,也被稱為“廣西三杰”,是民國初期崛起的廣西軍閥頭目。
但三人之中,又以李宗仁和白崇禧最為人熟知。
至于原因也很好解釋,因為他們的曝光度和知名度都比較高,經常同框出鏡。
尤其是李宗仁,血戰臺兒莊堪稱是抗戰時期的大手筆,后來還跟老蔣爭奪過民國總統的寶座。
而白崇禧,一直都是個忠實的小弟,一直追隨在李宗仁左右為大哥搖旗吶喊。
實際上,兩人的深厚友誼很早就建立了。
他們是廣西桂林臨桂區的老鄉,年紀相仿、志趣相投,還是小學同學,從軍后又經常在一起并肩作戰,被人們合稱為“李白”。
新桂系剛崛起的時候,其實白崇禧的地位排在李宗仁和黃紹竑的后面。
但是,熱衷政治的黃紹竑于1931年脫離新桂系躋身廟堂之后,原來的“三巨頭”就只剩下了兩人,白崇禧才成了新桂系的二號人物。
白崇禧在軍事上比較有建樹,多謀善斷、狡詐多變,在瞬息萬變的戰場善于捕捉時機、靈活運用戰術,因此得了個“小諸葛”的綽號。
可別看他打仗有一手,但是眼光和認知卻遠不如李宗仁。
1924年,已經發展起來的新桂系,趁著舊桂系內亂的契機,一舉推翻了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
戰斗結束后,如何處置陸榮廷就成了一個頗為敏感的問題。
因為陸榮廷雖然倒臺了,但是舊桂系的實力仍不容小覷,還有很多將領和部隊。
如果這件事處理不好,桂系內部很有可能陷入長期內耗,給虎視眈眈的粵、滇、贛等軍閥創造擴張的機會。
白崇禧的意見簡單粗暴,主張:敗軍之將,直接殺了了事。
但是李宗仁卻堅決不同意,詳細跟白崇禧分析了殺害陸榮廷的利弊,歸納起來就是:不能殺。
李宗仁的主張也得到了黃紹竑的支持,給了窮途末路的陸榮廷足夠的體面,勸說他自己通電下野,找個地方安度晚年就行了。
在解決舊桂系殘部的時候,李宗仁一直都是總指揮,到次年秋天就完全占領了廣西,打開了新桂系的新局面。
由此可見,李宗仁的眼光和認知遠在白崇禧之上。
兩人本來就有深厚的友誼,再加上這件事,使得白崇禧在李宗仁面前心悅誠服,一直扮演著一個小弟的角色。
還有就是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時候,李宗仁的意見是絕對不能跟著老蔣走。
他跟老蔣打了多年交道,對老蔣不能說是了如指掌吧,也算是掌握個七七八八、大差不差。
老蔣對地方軍閥的態度一直都心存忌憚,別看表面上跟軍閥頭目很熱乎,私底下總是在想盡辦法瓦解他們的勢力。
自1929年以來,老蔣對新桂系也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既拉攏又打壓,甚至還爆發過沖突。
李宗仁把老蔣看透了,作為新桂系的話事人,跟著老蔣跑到臺灣肯定沒有好果子吃。
后來發生的事情,也果如李宗仁分析的那樣,跑到臺灣的白崇禧悔得腸子都快青了。
李宗仁離開大陸之后,借道香港去了美國,住在公寓里逍遙自在。
盡管從表面上看,他沒有白崇禧在臺灣過得舒坦,但最起碼自由自在,想干什么自己說了算。
白崇禧到了臺灣之后,活得那叫一個憋屈,生活上不僅受到了嚴密監視,整天還提心吊膽地生怕發生“意外”。
李宗仁后來歷盡艱辛返回了大陸,落葉歸根結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國的時候還受到了熱烈歡迎。
這件事在臺灣造成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白崇禧聞訊后悲憤交加,之前一直跟著大哥混得還不錯,如今哥倆的境遇卻是天壤之別,最終憂郁成疾,第二年冬天就暴斃身亡,享年73歲。
老蔣很會做表面工作,不僅給白崇禧舉辦了盛大的喪禮,還親自到場進行吊唁,也算是給足了白崇禧面子。
不過,白崇禧死得頗為蹊蹺,直到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一種說法就是病逝,還有一種說法是老蔣干的好事。
谷正文在回憶錄中提到過這件事,他們曾奉命對白崇禧進行過暗殺,毒殺,但久經沙場的白崇禧很警覺,沒給他們下手的機會。
但白崇禧到底是怎么死的,也依然是個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