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收糧油生產形勢還是不錯的,豐收的架子已經搭起來了,有了好的基礎,呈現“一穩一好”的特點。這是在4月18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所作的一番預測。無論天有多旱糧食肯定豐收的,而且是每年都穩中有升。
農民網友卻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報道下面留言:
我們這里缺水。
如果是黨員,請實事求是,全國各處都缺水。
你拿你的工資,我種我的地。糧食豐收不豐收你照樣拿工資,拿獎金,你是風雨無阻拿錢,我是風雨無阻種地。
牢騷歸牢騷,專家給的是信心:人心齊,天就不會永遠不下雨,夏糧豐收都能確保。
潘司長的信心足夠穩來自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面積穩。
據農情調度,預計今年冬小麥面積3.4億畝、基本保持穩定。冬油菜面積1.1億畝,連續7年增加。
第二個特點是長勢好。
今年的小麥有“四個最”,底墑最足、出苗最好、缺苗最少、植株最壯,一眼看去,整整齊齊、濃綠濃綠的,顏色特別正,豐收的架子已經搭起來了。
但是從網友的吐槽來看,許多農民認為,今年旱情相當嚴重,有的地方麥苗都快旱死了,今年夏糧根本不可能豐收。
為什么出現這種大的反差呢?
第一個原因是大家對于干旱的定義不同。
許多人認為的旱情,和真正的旱情是有區別的。
比如許多人自己種一點菜,這個菜確實是容易受旱的,需要經常保持良好的墑情,特別是綠葉菜,如果不下雨,三天不澆水就會干旱。
比如大部分農作物都是比較耐旱的,拿小麥來說,從播種到收獲,一般下四次透雨就可以滿足整個生長發育需要。
第二個原因是區域差異導致。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千差萬別,甚至還有十里不同天的地區小氣候,這就導致一定程度的旱澇不均,有可能現在河南有的地方干旱少雨,但是南方廣東陰雨連綿。
那么,今年春天我國到底有多少地方發生了旱災呢?資料統計,去冬今春,河南省的南陽、信陽、駐馬店、平頂山四個主糧地區發生旱災,受旱面積693萬畝。
河南總共1.1億畝耕地, 693萬畝受旱面積,只占河南總耕地面積的1/20左右,跟全國耕地面積比就更小了。
可以拋開事實不提嘛。
偏偏這幾個地區相對落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高,對天旱更敏感,他們把小麥田干旱裂開的視頻發到網上,給人造成錯覺,好像全國都在干旱。
實際上,我國每年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有一年云南大旱,水田都干裂得出現一道道大裂縫,但是全國糧食還是豐收了。
所以,我們雖然很同情遭旱災地區,還是希望不要亂發視頻,勇敢自救抗旱,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坐辦公室里的人員不現實,他們也不懂種地呀。
大家也不要恐慌,更不要提前囤積米面,放壞了吃虧的還是自己。全國地方大,一個地方糧食減產怎么可能影響夏糧大豐收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