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中國古代圣旨開頭的經典套語。在一些歷史類的影視劇中,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讀法: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樣的斷句方式,幾乎代表了所有人的認識。事實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錯了!這種斷句不符合歷史原貌。
那么,正確的斷句方式應該是怎樣的?應該這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為:“奉天承運的皇帝,頒布詔書如下”。
“奉天”——“奉”即遵奉,“天”指上天(天道)。“奉天”源自周代“天命”觀,強調皇帝統治的合法性來自天命,如《尚書·泰誓》載“天佑下民,作之君”。
“承運”——戰國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認為王朝更替對應木、火、土、金、水五德循環。新朝建立需“承”接前朝之“運”,如秦自認水德,尚黑色;漢初改為土德,尚黃色。
“承運”一般用來宣稱本朝符合歷史規律,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詔》中稱“奉天承運”,暗指元朝氣數已盡,明朝承火德(尚紅色)而立。
“皇帝”——秦始皇創“皇帝”稱號,合并“三皇五帝”之名,確立君主至高地位?!胺钐斐羞\皇帝詔曰”中的“皇帝”特指當朝君主,是“奉天承運”的主體。
“詔曰”——“詔”為皇帝專用文書,始于秦始皇;“曰”即“說”,屬于公文的固定開頭格式,如漢代詔書常以“制詔”開頭。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起源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強化皇權神化,將南京宮殿主殿命名為“奉天殿”,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要求圣旨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形成制度。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發布即位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
自此,“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世代傳承,整個明代都如此。滿清入關后,繼承了明朝制度,圣旨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格式,但增加滿漢雙語書寫。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何被后世斷錯?較為一致的說法是:明清小說為通俗化表達,于是將圣旨簡化為“皇帝詔曰”。
到了近現代,一些戲曲、影視劇為了強化節奏感,也沿用明清小說的讀法,將圣旨錯誤地斷句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幾乎所有人都讀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承運”被誤解為四字成語,割裂了其與“皇帝”的修飾關系。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短短八個字,卻濃縮了中國古代“君權神授”的政治哲學、五德終始的歷史觀和皇家禮儀的森嚴等級。
正確斷句,不僅是還原歷史細節,更是解碼傳統政治文化的一把鑰匙。當下影視劇的誤讀雖屬藝術加工,卻也提醒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播需以嚴謹考據為基礎。
親愛的朋友,詔書里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您讀對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