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消費與商業地產均承壓前行,需求低迷和消費下探的局面是否延續至新一年?
今年1季度重點城市的零售物業市場漸有回暖跡象,但出租率和租金水平依舊承壓。
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的上海商業項目,2024年僅銷售額在100億以上的就有3個,還有7個項目銷售額在40-90億區間。
2025年1季度,上海以近2500萬平方米的體量依然是零售物業規模最大的城市,領先北京近800萬平方米,而排名第三的成都也不過820多萬平方米。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沈陽組成的下一梯隊,基本在600-700萬平方米區間。另有300萬-400萬平方米的武漢、青島、天津、廈門等城市緊隨其后。
上述城市的常住人口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其所擁有的零售物業規模基本相符。
既有存量過大使得各大城市在新增商業供應方面開始變得謹慎,1季度僅有上海、北京、南京、青島4座城市有新商業項目上市,大部分城市試圖把精力放在原有項目的引流與促銷上,存量項目調改成為主流,風格也趨于新銳化。
但規劃顯示,接下來的3年間,大部分城市都將有大批量的商業項目入市,4大一線城市與江浙省會杭州、南京的3年新增量可能高達百萬平方米以上,且不乏重量級項目,屆時勢必再次攪動所在城市的商業銷售布局,租金壓力也會更大。
與各地高企的寫字樓空置率相比,零售物業的空置率顯然更低也更可控一些。一線城市里除了北京空置率超過10%,滬深廣均低于10%,杭州青島南京也低于10%,成都在10%左右。反倒是北方的沈陽、天津的空置率超過15%,沈陽空置率接近20%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關鍵,沈陽的商場首層平均租金在重點城市里也是墊底的存在。一線城市里,北京和深圳的租金高于上海和廣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季度,各地的首層租金都在下滑,不少城市的下滑幅度在5%左右,未給全年開一個好頭。
在業態方面,餐飲和戶外運動品牌、時尚品牌依然是零售物業市場的增量主力,美容和保健類表現平淡,各個領域的首店、概念店等引流效果好的業態持續涌現。但重點城市零售業態整體的兩極分化已經加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