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14日凌晨,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赤壇山上一個名叫蜜蜂洞的小山洞里,一個人槍擊三個人,造成兩死一重傷后,趁著夜色逃下了山。
被殺者為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項英、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
項英的死,是“皖南事變”最悲慘、最令人痛惜的事件之一。此時的項英才43歲,沒有犧牲在戰場上,沒有被敵人屠殺,中央紅軍長征時期最為艱苦的贛南三年游擊戰爭都堅持下來了,“皖南事變”最輾轉隱蔽都熬過來了,但最后卻被身邊的人殺害。
其實,剖析項英的犧牲,是他自己將自己帶上了絕境,叛徒只是給了他最后一擊。
為什么說是他自己走上了絕境呢?
1
項英原名項德隆,1898出生于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一個職員家庭。1913年,年僅15歲的項英進入武昌紡織廠,成了一名紡織工人。
1919年,項英參加了董必武、陳潭秋等人在武漢創辦的工人夜校,并在這里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第二年,他參加了武漢紡織工人的罷工斗爭,引起了時任中共武漢地委書記包惠僧的注意,并于1922年4月,經包惠僧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2年7月,項英作為武漢代表出席了黨的“二大”。會后,項英被選舉為京漢鐵路總工會總干事,并于1923年1月22日,領導了著名的京漢鐵路大罷工。
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上,25歲的項英當選中央委員,進入了黨的決策層,隨后在上海、武漢等地領導工運工作。
大革命失敗后,項英于1930年進入中央蘇區,擔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毛澤東任副主席。在此期間,他針對紅軍內部肅反擴大化“富田事變”等問題,黨的會議的方法解決黨內矛盾,團結對敵等多項正確主張,取得了一定成效。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舉行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央臨時政府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此后,項英積極協助毛澤東開展工作,在發展根據地經濟建設,開展土地革命,健全地方工農民主政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紅軍主力不得不撤離中央蘇區。為了確保紅軍順利進行戰略轉移,必須有人留下來承擔起掩護紅軍主力轉移并隨時準備犧牲的重任。項英再一次臨危受命,以中共中央蘇區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身份,承擔起了保衛中央蘇區,掩護策應紅軍主力突圍轉移的任務。
項英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面對國民黨在蘇區實行“移民并村”,企圖“餓死、困死”紅軍游擊隊的手段,游擊隊真的生存環境極為艱難。就是在這種逆境中,項英依然堅定信念,鼓勵隊員們:“我們只要剩下一個人,也要頑強地堅持下去,共產黨的旗幟不能倒,游擊隊的旗幟不能倒!”
對于項英的貢獻,黨中央也給了高度評價。1937年12月,中央在《對于南方游擊區工作的決議》指出:“項英同志及南方各游擊區主要的領導同志以及在游擊區長期艱苦斗爭精神與堅決為解放中國人民的意志,是全黨的模范。”
抗戰爆發后,根據與國民黨簽訂的合作協議,中央決定由項英負責,將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接到任務后,項英僅用三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分散在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的改編任務,將一萬余名游擊隊員編成4個支隊,完成了組建新四軍的歷史使命。
新四軍的組建完成后,項英隨新四軍軍部進駐皖南,并相繼取得了蔣家河口、韋崗等戰斗的勝利后。隨后項英根據中央指示,派張云逸前往皖中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開辟出了皖東抗日根據地,完成了在大江南北戰略展開的任務。
項英(左一)和周恩來、葉挺合影
短短兩年間,新四軍在項英和葉挺的領導下,與日偽軍作戰2700次,斃傷俘敵5.5萬人,新四軍主力也由組建時的1萬余人發展到近9萬人,抗日根據地總面積達4.4萬平方公里,人口達1400萬。
但也是在這個時候,項英的私心開始涌現出來了,正是這私心,不僅讓自己,也讓中國革命遭受了巨大損失。
那他是什么私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