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歸結于三點!
- 在明朝的整個戰略選擇上:包括朱元璋在內的幾乎所有大明皇帝都是注重中原地區發展,幾乎放棄西域、漠北等偏遠地區。
- 在明朝的外部制約:蒙古、安南等勢力仍然有元朝遺留的的反抗舊部勢力,限制了擴張。
- 在明朝的經濟文化:農業經濟和中原正統觀念雙重影響下,整個明朝時期更關注核心區域。
大明王朝的版圖實際上在洪武、永樂時期就完成了最大化,一直覆蓋華北、華南、東北部分地區、西南的云南和貴州,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區,之后的明朝基本上沒有向外擴展的打算。
《明史·地理志》記載,明朝全盛時期的疆域面積約為400萬平方公里,完全不能和元朝的1200萬平方公里相比,甚至不能和后來的清朝相比,主要原因是明朝屬于漢人政權,在對于外族的掌控能力明顯不足。
明朝的疆域以中原為核心,西不至西域,北不控漠北,南未及安南,呈現出較為集中的特征,也被人詬病是最小面積的大一統王朝。
建國初期的戰略收縮
由于早期的元朝疆域遼闊,但對邊疆的控制多依賴松散的羈縻政策,實際統治力有限。所以明朝建立時,朱元璋其實是選擇鞏固中原,收縮邊疆,幾乎放棄對偏遠地區的直接管理。
- 放棄西域:元朝曾設立西域都護府,控制今新疆地區,在明初西域由于偏遠,無暇顧及加上元朝舊勢力所以無法掌控。而且朱元璋自己也認為西域地遠難控,成本高昂,放棄直接管轄是最好的選擇,只是在哈密等地設衛所,通過冊封和貿易維持關系。
《明實錄》記載,洪武年間,西域諸國多遣使朝貢,1388年朱元璋冊封哈密衛王,但未派兵駐守。
- 在漠北方面:漠北是元朝蒙古部落的發源地,環顧整個明朝存在的時期,只有在永樂帝時期有比較強硬的態度。遷都北京后的朱棣曾經五次親征漠北,雖然靠著大明初期的強勢軍力擊敗北元殘余勢力,設立奴兒干都司。但是漠北屬于那種地廣人稀,整體氣候惡劣,這種情況下對于明朝財政的消耗成本極高。朱棣去世后,大明朝也逐漸放棄漠北,只是保留宣府、大同等邊境防線。
加上明朝周邊長期保持強敵環伺,外部壓力的情況,很大程度限制了向外擴張的能力。
- 北方蒙古的威脅:明朝建立后,北元退居漠北,但蒙古部落實力不弱,舊部始終威脅北方。永樂帝在位的時候雖然多次北征,但本質上未能徹底消滅蒙古勢力。宣德以后,蒙古部落恢復實力,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成為明朝重大挫折,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徹底使明朝走向了下坡路,從那以后,大明朝在北方采取守勢,修筑長城,加強九邊防御,放棄向漠北擴張,害怕再次失敗變成第二個北宋。
- 西南與安南的失控: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將云南納入版圖,設立云南布政司,永樂帝出兵安南,設立交阯布政司。由于安南統治成本非常高,地理位子偏遠,當地原住民反抗不斷。1427年,黎利領導的起義迫使明朝撤軍,安南脫離控制。
《明史·安南傳》記載:“交阯叛亂,兵連禍結,得不償失。”西南的云南、貴州雖屬明朝,但多采用土司制度,中央控制力有限。
明朝的經濟和文化特性,基本上就決定了它對于疆域的有限性。
和唐朝作比較,一個是開放包容,和元朝作比較,元朝的游牧擴張不同。
明朝相對元朝和歷史上其他朝代來說,本質上更注重農業經濟發展和中原漢族文化的維護。
- 農業經濟為核心的政策:明朝主要依靠農業為基礎,財政發面依靠江南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稅收,這種強傾向的做法,也間接的導致了在明朝末年小冰河時期的時候出現了大規模的饑荒和百姓起義。
《明史·食貨志》記載,江南地區的賦稅占全國的40%以上。反過來看邊緣地區的經濟貢獻微乎其微,但是維持邊疆駐軍反而成為財政負擔。對于這種虧本買賣,明朝當然更愿意將資源傾注在富庶的地區,導致對邊疆更沒興趣
明朝深受“中原正統”觀念影響,強調漢族文化的核心地位,對邊疆民族多持謹慎態度,主要是吸取歷史教訓,五胡亂華對漢人民族的影響極其巨大。
明廷在邊疆常通過冊封土司或設置地方政權并不直接納入疆域,屬于附庸態度,你可以叫我老大,我收你不管你。
所以明朝的治國之本,就缺少民族融合,拓展疆域的想法,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興趣擴大疆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