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18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莫斯科會見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后,罕見地直截了當地批評美國在伊核談判中的策略,并明確表達對伊朗立場的支持。這場原本圍繞核計劃的雙邊磋商,迅速升級為大國角力的舞臺。拉夫羅夫的表態不僅將俄羅斯推上美伊博弈的前線,更向國際社會傳遞出一個信號:俄羅斯將不再旁觀美國操控國際談判進程的“單邊游戲”。
“我們歡迎美伊談判的努力,但前提是必須尊重伊朗的合法權益,不能把與核計劃無關的議題強行塞進談判中。”拉夫羅夫在記者會上這樣表態,言辭激烈、意圖明確。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對美國試圖在伊核談判中“擴展議題、操控節奏”的有力駁斥。俄羅斯在此明確劃出紅線:談判必須聚焦核問題本身,而非將伊朗的導彈計劃、地區政策或所謂“恐怖主義關聯”納入其中,作為額外要價。
俄方此舉不僅是站在伊朗一邊,更是在維護自身對全球戰略穩定的解讀權。在《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談判過程中,俄羅斯本就是關鍵的締約國之一。如今,華盛頓在重啟談判時試圖繞開俄羅斯的角色、在“間接接觸”中推進單邊議題,將其從“擔保人”降為“旁觀者”。而拉夫羅夫此次強勢發聲,顯然是在重申莫斯科仍有權參與并影響中東安全架構的核心規則。
美方近來的表現,與其說是在談判,不如說是在布局施壓。中東特使威特科夫主導的會談中,要求伊朗全面停止鈾濃縮、凍結導彈計劃、減少對地區武裝的支持等,這些超出核協議范疇的要求,在伊朗眼中無疑是“偽裝成談判的戰略圍堵”。而阿拉格齊則明確回應,伊朗只接受“聚焦核計劃、不引入新議題”的談判框架。此次在莫斯科,他再次強調,伊朗的鈾濃縮權利不容談判,地區事務更是伊朗“不可觸碰的主權范圍”。
俄羅斯選擇此時發聲,顯然不是巧合。在烏克蘭戰事膠著、歐美與俄戰略對峙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莫斯科將中東視為自身可以反制西方影響力的重要地緣支點。通過公開站隊伊朗,俄羅斯不僅是在中東鞏固其影響力,也是在伊核議題上對抗美國主導的國際規則輸出。
拉夫羅夫的立場同時也反映出俄羅斯對所謂“美國式談判”的深層質疑。所謂“美國式談判”,本質是一種以談判之名行脅迫之實的手段:通過附加條件、設定時限、操控話語體系,將真正的多邊機制異化為工具性的單邊外交。而俄羅斯這一次選擇撕破這層“合作面紗”,實際上是對整個國際秩序失衡的一次正面回應。
從美方角度來看,這種戰術當然有其盤算。一方面,試圖通過快速推進談判為特朗普政府贏得“外交成就”,在國內積累連任籌碼;另一方面,也借“談而不成”來制造進一步制裁和軍事威脅的合法性基礎。但俄羅斯的公開介入無疑打亂了這一計劃。
此次拉夫羅夫公開表達對伊朗主張的支持,也讓伊朗在談判桌上獲得了更大的戰略縱深。在面對美國單方面壓力時,德黑蘭如今可以有恃無恐地拒絕“附加條件”,而這一底氣,部分來自莫斯科的戰略背書。正如阿拉格齊所言:“俄羅斯在JCPOA中發揮過關鍵作用,我們希望莫斯科繼續支持新的協議達成。”這是伊朗的期待,更是俄伊之間“戰略互信”不斷深化的具體體現。
這場美伊談判能否取得突破,不僅取決于技術層面的核查機制、制裁解除與核活動節奏等問題,更取決于各方是否愿意誠實地維護“有限目標、聚焦本質”的談判邏輯。若美方繼續試圖將談判變成一種控制手段,俄羅斯與伊朗的聯手反制將進一步激化地緣沖突,談判破局的概率將大大上升。
世界正面臨多重危機的疊加期,從俄烏沖突到中東動蕩,再到全球能源和核不擴散體系的重構,伊核談判這一焦點議題,早已不僅僅是中東事務,而成為全球戰略博弈的晴雨表。拉夫羅夫此次表明立場,無疑是一次清晰的信號:俄羅斯不再接受“被動規則”,而要重新書寫屬于自己的地緣邏輯。
美式談判,如果無法擺脫強權邏輯與操控傾向,其所謂的“和平愿景”,注定是一紙空文。而俄羅斯此番的警告,也許正是一次對美國戰略慣性最有力的敲打。誰在真談,誰在演戲,世人自有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