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幾百年來,蒙古為啥干不過突厥?
歷史上號稱“上馬滅國、下馬建制”的蒙古帝國,卻沒能在突厥人面前占上風?
一個是把馬蹄踏到東歐邊界的草原戰神,一個是散落歐亞、卻人口破億的地緣大族。按理說,蒙古帝國的底子更硬,可如今無論人口規模、國家數量,還是經濟影響力,突厥系都把蒙古人甩了幾條街。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說到底啊,背后有個被很多人忽略的主因:中國實在太強了。
我們先把鏡頭拉遠一點,回到幾千年前的亞洲草原。
那時候的中國北方,像一堵巨墻,南邊是繁盛的農耕文明,北邊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誰也不服誰,經常掐架。但掐著掐著,草原上也分了“山頭”——大致分兩派:西邊的匈奴系,東邊的東胡系。
匈奴、突厥、回鶻,統統算西邊的;而東胡、鮮卑、契丹、女真、蒙古這些,則統歸東胡門下。
很多人以為草原民族就是一股繩,其實內部也是雞飛狗跳的。甚至說,在中原強大的時候,這些草原民族才會暫時放下內斗,抱團“南下”。
比如匈奴之于漢朝、突厥之于隋唐、遼金蒙之于宋。不整合?搶不過中原;整合了?還真未必打得贏。
為什么?因為中國農耕文明實在太能打了。
想象一下,幾千年前的中原,黃河長江養著幾億人口,糧倉堆滿,鐵器發達,還能造紙、煉鐵、造火藥,堪稱“戰爭機器”。
你說草原民族能打?沒錯,但他們每次南下,都是豁出老命的“總動員”。打贏了還能分杯羹,打輸了,可能連根都被拔了。
更重要的是——草原民族打下來容易,守住難啊!中原一反擊,或者天災一來,馬上被反噬。
那中原為啥不干脆把草原收了呢?不是不想,是“人能打得過,馬可不聽話”。
草原太大,人太少,一轉身游牧民族就跑了。不是打不過,是“管不住”。
于是乎,中原每次一發力,游牧民族就往西跑。誰跑得快,誰就能續命,誰先搶到資源,誰就能占便宜。
說到這,我得提個有趣的分叉點——突厥人和蒙古人跑的方向不一樣,命運也就此改變。
突厥人主打西遷路線,一路從阿爾泰、帕米爾,跑到了中亞、西亞,最后連小亞細亞都成了他們的地盤。沿線有綠洲、有河谷、有商路,既能放牧還能種地,文化也容易融進去。你看,今天的突厥語國家: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全是走出來的。
反觀蒙古呢?來得太晚,卷得也狠,一出場就是王炸——成吉思汗、忽必烈把戰馬踢到歐洲,連莫斯科都嚇出冷汗。但問題是,打得快,守不住,文化統合又差。沒幾年,帝國就分崩離析了,兵馬歸兵馬,各走各路。
你說成吉思汗猛不猛?猛。但打下來的地盤,最后都成了別人家的基業——奧斯曼繼承西亞,沙俄崛起東歐,中國在東亞穩坐釣魚臺,蒙古自己啥都沒撈著。
說白了,蒙古人用命拼出的地盤,最后被瓜分了。
進入近代,蒙古的處境更尷尬。
明清之后,中國農耕線北移,玉米、馬鈴薯這種耐旱耐寒的作物進入北方,原本屬于游牧民族的草原,被慢慢“綠成了農田”。
你游牧還混個啥?地沒了,空間小了,文化也被一茬又一茬地削弱。
最后呢?東胡系的契丹、女真、蒙古,多半融進了中華民族;突厥系的那些族群,則在奧斯曼和沙俄手下掙扎,到了20世紀才紛紛獨立。
現在回頭看,突厥民族雖然歷史上沒出一個“成吉思汗”那么震撼的人物,但勝在分布廣、國家多、人口多,底子厚
而蒙古呢?輝煌有余,后勁不足。
這就像兩個學生,一個一開始成績差但努力補課,最后穩穩考上研究生;另一個是天才少年,中考狀元,結果高一開始擺爛,最后連大學都沒讀完。
要我說,蒙古今天的發展落后突厥,不是基因問題,也不是“命不好”,而是歷史走向被壓得太死,加上中原太強、對手太多,空間太小
突厥是“避其鋒芒、曲線救國”,蒙古是“直面硬剛、慘烈收場”。
各位領導,你們覺得呢?蒙古和突厥的結局,到底誰更幸運?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