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大代表原央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公開指出:“農民養老金僅為城鎮職工的1/15,應加快縮小這一不合理差距。”這一表態引發熱議。
農民和職工的養老金為何相差十幾倍?這種差距如何形成?國家為何要推動改革?為國家奉獻的農民,難道就只能領這點退休金?
一、養老金差距有多大?
1. 繳費差異:自愿“少交” vs 強制“多交”
- 居民養老金:繳費檔次從每年1000-6000元不等,按照15年每年3000計算,養老金個人賬戶45000元,每月個人養老金323元。
- 結合各省基礎養老金,大多在150-700元之間,實際到手養老金也就幾百塊。但養老金的本意是什么?是多繳多得!
- 職工養老金:固定為個人繳納工資8%,公司繳納16%,以月薪6000元為例,每月繳納1440元,15年下來將近26萬。
- 每月光個人養老金這塊,就能領到1870元,再加上職工基礎養老金,每月3000元很正常。繳納養老的多少,決定了養老金領取的多少。
2. 關鍵差距來源
- 基礎養老金“先天不足”:農民基礎養老金由國家定額補貼(目前全國最低標準為103元/月),而職工基礎養老金與社平工資掛鉤(上海2023年為1300元/月);
- 繳費“被動懸殊”:農民收入不穩定,多數人選擇低檔次繳費;職工繳費隨工資增長,單位還承擔大頭。
二、國家為何要縮小差距?
1、農民也是“退休勞動者”
農民年輕時交公糧、修水利、建基礎設施,本質是另一種形式的“社保繳費”,但養老回報遠低于職工。
2、農村消費力被壓制
低收入養老金制約鄉村振興,80%老人靠子女給生活費,每月不敢多消費;若農民養老金漲到800元/月,當地物價也會提升。
3、老齡化倒逼改革
農村空巢老人占比超60%,養老金不足加劇養老危機。大部分老人生病只能靠借錢,若養老金提高到500元,可覆蓋基本藥物費用。
三、國家三大政策已落實
1、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
- 2023年全國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93元漲到103元,江蘇、上海等地已提至200元以上。
2、繳費補貼加碼
- 多地推行“多繳多補”,如河南選擇年繳5000元檔次的農民,政府補貼340元(遠超低檔補貼60元)。
3、農民也能“賺工齡”
- 浙江、廣東試點“農民進城務工,農保轉職工社保”,補齊繳費可享職工待遇。
四、普通人該怎么辦
農民:優先選高繳費檔次,用“小錢換長線”
年繳200元檔,60歲后月領241元;若年繳5000元檔,可領約1000元(參考河南政策),差距立現。
職工:督促單位足額繳費,避免“隱形縮水”
若單位按最低基數(而非實際工資)交社保,退休金可能少領30%~50%。
五、縮小差距不是一日之功
農民與職工養老金15倍的差距,不是一天兩天產生的結果。國家正通過“提標準、補短板、促流動”一點點縮小差距。
但全面縮小,短期是看不到太大的效果。對我們個人來說,要好好抓住國家補貼。養老公平的本質,是對所有勞動者貢獻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