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美國與伊朗重啟核問題談判,時間選在羅馬,地點卻是在阿曼大使館,雙重象征意味背后,是一場高度危險、步步驚心的戰略賭博。4月19日,雙方代表再度會面,美方由中東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出席,伊方則是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齊,阿曼充當“中立調解者”。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談,而是懸掛在中東上空的一根導火索,一旦破裂,戰爭風險將以閃電之勢席卷波斯灣。
表面看,這是一場“聚焦核計劃”的閉門會談,實則是新冷戰結構下的戰略對撞。伊朗堅持其“鈾濃縮權利不容談判”,軍事能力、彈道導彈、地區武裝支持更是“紅線”。而美國方面則照舊提出“全面凍結”要求,妄圖一并捆綁伊朗彈道導彈項目與地區擴張政策。如此不對等的條件設定,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談判前景黯淡。阿拉格齊已經明言,只要美國提出“不現實的要求”,那談也只是做做樣子,簽什么協議都只是“紙面把戲”。
美國談判代表的身份不是職業外交官,而是特朗普政府欽定的中東特使。這一任命本身就是信號:美方并不追求長期和平結構構建,而是為一場可控沖突尋找合法性與先發優勢。這也解釋了為何本輪談判并未在聯合國框架下推進,而選擇了“多次間接”“第三國會面”的方式:一切皆可談判,但談判只是戰爭的緩兵之計。
此輪談判的背后,是伊朗核項目“快速推進”的現實。據以色列情報機構判斷,伊朗目前鈾濃縮純度已突破60%,距離“武器級別”僅一步之遙。更有傳聞稱,伊朗已秘密完成爆轟裝置的初步實驗,是否已掌握核彈設計能力,仍是高度機密。但可以確定的是,以色列對此已坐不住了。就在會談前夕,以色列國防部高調宣布“已有明確軍事應對方案”,意圖一旦協議破裂便展開定點打擊。這不是虛張聲勢,而是對伊朗紅線的實戰壓迫。
特朗普政府顯然樂于看見伊以“配合演出”,而非真正穩定局勢。特朗普本人正需要一場“外交勝利”或一場“可控沖突”,來轉移國內對移民、人權等問題的批評。美國媒體普遍預測,若談判在五月前無果,特朗普政府將對伊朗實施新一輪更嚴苛的“能源+金融”制裁,甚至不排除聯合以色列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這種“談不成就動手”的極限政策路徑,實際上是在逼迫伊朗做出最不想也最危險的決定:公開走向核武器。
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15日的講話也釋放了明確信號,“不要對談判抱有幻想”。這不僅是對國內的心理預期管理,更是對美以的戰略回應。伊朗深知,一旦談判失敗,美軍可能利用“協商破裂”的輿論節點制造軍事正當性。因此,伊朗在軍事部署上已開始全面戒備。伊斯蘭革命衛隊公開表示“軍事能力絕不談判”,并在霍爾木茲海峽展開實彈演訓,向美軍航母編隊釋放警告。
從更大的結構上看,這場會談實際上折射的是全球力量結構的劇烈重組。美國在烏克蘭戰場陷入長期泥淖,對中國的全面技術打壓也進展不利,中東或許是其試圖重新掌握全球戰略節奏的“破口”。而伊朗,作為“反美軸心”的核心成員,自然成為靶心。而此次選擇在羅馬談判,某種程度上也是試圖將歐盟裹挾進來,擴大對伊朗的施壓層級。
但西方世界恐怕低估了伊朗的韌性與決絕。過去數十年,伊朗在最嚴苛制裁下依然維持基本秩序,靠的不是市場邏輯,而是極端穩定的國家控制力與龐大的意識形態系統支撐。美國若妄圖單邊打壓,很可能會導致伊朗徹底“破罐破摔”,宣告核武裝入場,從而掀起整個中東地區的新一輪核軍備競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