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航業掀起驚濤駭浪。
4月18日,一則"去哪兒網無法搜索南航機票"的消息引發熱議。
據南航官方證實,因其銷售代理違反協議條款,已暫停去哪兒網銷售資格至4月21日。
這場看似普通的處罰,實則揭開了航空公司與在線旅游平臺(OTA)長達十年的渠道博弈進入深水區。
背后其實藏著航空公司想"單飛"的大計劃!
一、航空公司為啥要和OTA鬧掰?
此次封殺并非偶然。
早在2016年,南航就因"價格體系混亂"下架去哪兒網機票業務,國航、東航等航司也多次對OTA發起"渠道整頓"。
事件背后的渠道控制權之爭。
1. 不想再交"中介費"
以前大家習慣在OTA比價買票,但每賣一張票,航空公司就要給平臺3%-5%的傭金。
大型航司每年光銷售費用就有幾十億,其中四成都是給OTA的"中介費"。
現在航空公司算明白了:這筆錢省下來,能多發幾架飛機。
2. 受不了亂加價
有些OTA偷偷在機票里捆綁保險、收高額改簽費,旅客投訴最后都算到航空公司頭上。
去年民航局接到的投訴里,近八成都是這類"平臺挖坑,航司背鍋"的事。
3.喪失了定價權
在當下的民航業,內卷現象極為突出,大家都在血拼價格,其根本原因就是:
航司機票價格的定價權已悄然被在線旅游平臺(OTA)掌控。
OTA(在線旅游平臺)通過算法和大數據壟斷流量入口,航司被迫在平臺上低價傾銷以爭奪客源,形成“價格戰→利潤壓縮→服務降級→品牌弱化→更依賴低價”的惡性循環。
航司在定價方面失去了主導權,無奈之下,只能頻繁祭出價格戰這一單一武器。
例如,一些 OTA 平臺為了吸引用戶,會推出各種低價機票促銷活動,而航司為了在平臺上獲得更多曝光和銷售份額,往往只能被迫跟進降價。
這種情況下,航司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陷入了惡性的價格競爭循環,卻又難以找到有效的破局方法。
航司與OTA之間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二、航空公司偷偷練就"自營神功"
這些年航空公司也在緊鑼密鼓自建渠道。
自家APP做成超級商城:與積分、消費、旅游打通,官網、APP、小程序全線貫通。
會員體系發威:會員能買到比OTA便宜8%的專屬票,還能用里程換升艙,把常旅客都圈在自己地盤。
玩轉組合套餐:把機票和酒店、接送機打包賣,價格比單獨訂更劃算,OTA根本抄不了作業。
更為關鍵的是開啟互售功能,國航、東航、南航自建渠道上可以互售對方機票。
三、消費者會吃虧嗎?短期會,長期賺
現在用慣OTA比價的人可能覺得麻煩,但往后看:
一是價格更透明。
航空公司自己賣票,明碼標價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二是服務更靠譜。
退改簽直接找航司,不用被OTA客服踢皮球。
三是福利更實在。
會員積分能直接換機票,不用被OTA克扣價值
四、OTA也不會坐以待斃
我們發現旅游平臺開始搞"曲線救國”。
一是推薦共享航班,比如實際是南航飛機,掛其他航空公司代碼。
二是開發智能行程規劃、行李追蹤等新服務。
三是在抖音搞直播賣低價票,和航空公司搶流。
五、未來已來:官網買票可能成新常態
航空公司手握每天千萬級的航班數據,與旅客有幾十個接觸點,比OTA更清楚旅客需要什么?
翼哥一直以為:
航空公司完全可以避開OTA,高鐵能夠搞12306,航司為什么不能搞?
翼哥還有個疑問?
如果說OTA有平臺優勢,這個誰也不能否認。
但為何航空公司還要通過一個個小代理人在OTA上賣票?
如果說在線下時代,航司無法自建那么多網點。
在互聯網時代為何還要代理人?代理人提供了什么服務?為何花了不菲的成本自建APP、官網,還要給幾十億的代理費呢?
個種原因,不說自明。
現在航司APP連選座、訂餐都能搞定,年輕人早就不想為了買張票安裝五六個旅游APP。
這次"拉黑"事件就像個信號:
航空公司已經攢夠了自營的本錢。當你在官方渠道能買到更便宜的票、享受更好的服務時,誰還愿意去OTA當"二手客戶"呢?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可能會讓我們買機票就像點外賣一樣簡單——打開航空公司APP,下單,起飛!
航司有能力全面封殺OTA,就看想不想了、敢不敢、愿不愿了!
航空公司們:
與其茍活,不如奮起一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