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富裕女性群體——“富婆”在藝術消費中的活躍,其審美偏好對藝術展覽、創作及市場的影響逐漸成為爭議焦點,甚至成為“群嘲”的話題。
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
從剛剛結束的香港藝博會以及各種畫廊為迎合藏家偏好層出不窮的展覽上可以看見顏色鮮艷奪目的抽象作品、易于理解包含強烈情緒的卡通符號、閃亮的復合材料堆砌出來的奪人眼球的裝置……這些具有強烈裝飾性、易于流通、可以把客廳裝點成“文化門面”的作品,而非具有批判性或實驗性的藝術表達,都受到“富婆”群體的追捧。
“富婆審美”的核心特征是將藝術品視為身份象征與社交貨幣。在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上,這一現象體現為對“可識別性符號”的狂熱追捧。例如日本藝術家加賀溫的“免子”系列作品因兼具可愛形象與稀缺屬性,成為女性藏家爭搶的對象,其價格在兩年內從10萬元飆升至80萬元。
這類群體因其強大的購買力,可能間接影響藝術家的創作方向。對現代藝術影響巨大的“富婆”莫過于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創始人之一佩姬·古根海姆,其“富婆審美”的蛻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虛心接受了身邊諸多先鋒人士的建議與參考。古根海姆家族的財富排名全球名列前茅,所羅門·古根海姆——佩姬的叔叔于1937年創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私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博物館。
威尼斯古根海姆美術館
曾經,佩姬毫不掩飾自己對于現代藝術的無知,她坦言:“我甚至看不出抽象派和超現實主義之間的區別。”但是,在法國前衛藝術家讓·谷克多與馬塞爾·杜尚這兩位藝術史中的著名人物成為她的顧問并為她出謀劃策后,一切發生了改變,在他們的幫助下,佩姬最終成為一名現代藝術的狂熱愛好者。1943年,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發掘美國年輕藝術家這件事中。她尤其欣賞波洛克,每月為當時潦倒的波洛克支付一筆費用,以此幾乎換得波洛克的全部作品,并于1943年為其舉辦首次個展。1946年,當佩姬回到法國時,她是全世界唯一擁有最完美的波洛克作品收藏的人,特別是波洛克的早期“滴畫”,《第18號》等作品現為古根海姆美術館的核心館藏。
佩姬“日藏一畫”的舉動,也為當時一大批寂寂無名的美國年輕藝術家提供了舞臺。她所扶持的“千里馬”大多日后都大紅大紫,形成了著名的抽象表現主義流派,美國本土藝術力量逐漸成長壯大,為紐約取代巴黎成為新的藝術中心埋下了伏筆。
這位超級“富婆”及其家族通過藝術收藏、機構建立和全球推廣,將藝術從精英領域推向公共空間,重塑了20世紀的藝術版圖。
年輕時的佩姬
其實,藝博會與畫廊的本質就是一個以藝術交易為目的的場域,大眾美育的責任大部分應該歸屬于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但“富婆審美”的滲透對藝術的影響本質上是資本與文化的博弈,折射出的是資本與藝術的共生與對抗。其積極面在于推動藝術市場繁榮,但消極面可能導致藝術價值被物質化、扁平化。
未來,需通過更開放的公共對話、更嚴格的學術規范以及更具批判性的策展實踐,實現藝術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屬性的動態平衡。也要強化策展的學術性與公共性,在資本與學術間找到平衡,而非單純迎合特定群體的審美偏好,引導富裕群體從“符號消費”轉向對藝術本體的理解。就像成就“富婆”佩姬·古根海姆,龐大的財富固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而杜尚和谷克多則是點石成金的那根魔術棒。
作者:徐佳和
圖片:網絡圖
編輯:沈毓燁
責任編輯:華心怡
欄目主編:朱 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