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翻臉的速度比翻書還要快,前一秒鉤弋夫人還是他懷中的小乖乖,后一秒可憐的女人就稀里糊涂被他送上了仙位。
這一幕,看得身邊的人目瞪口呆:咱皇帝老年癡呆啦?一邊準備立人家的兒子為太子,一邊卻殺了準太子的母親,這智商,腦袋里裝的都是漿糊吧?
切!漢武帝不屑一顧地嘲笑道:你們這群“愚人”懂個屁,自古以來國家動亂的原因就是“主少母壯”,小太后獨斷專橫、淫蕩不羈,沒人能阻止得了,就像當年的呂雉。
“爾曹愚人”們恍然大悟:乖乖,皇帝就是皇帝,考慮問題角度的刁鉆、解決問題手段的毒辣,真不是俺們這些啃菜幫子的人能比得了的。
這段記載于《史記》,但卻不是司馬遷的手筆,因為司馬公在這件事發生前三年就已經去世了。這段記錄出自于褚少孫的《史記增補》,而且與《漢書》的記錄存在矛盾之處,所以其真實性是存在疑問的。
但后人卻大多對褚少孫的記載深信不疑,原因就是它太“接近真相”了,而且“趣味性”十足,傳播指數十級,以至于后來變成了一種殘忍的“政治慣例”——立子殺母。
天賜六年(409年)十月,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下旨冊立拓跋嗣為皇太子,同時賜死拓跋嗣的生母劉氏。對此,拓跋珪的“革命理由”就是漢武帝的“主少母壯,國家所以亂也”。
從此以后,“立子殺母”就成了北魏政權的國策,延續了一百多年,以至于后宮形成了一個駭人的現象:女人們都被逼成了殺害親兒子的毒媽!
在拍攝《火燒圓明園》時,編劇根據這段歷史,特意添加了咸豐皇帝臨終前也想殺掉慈禧的橋段,您可見“立子殺母”的影響力有多大。
站在君主們的立場上,他們死后,國家確實要面對“主少母壯”的格局。這種情形下,年輕的太后們就會順理成章地走上臺前,并被一群利益集團所派遣的“粉藍軍團”所攻陷。
權力這東西一旦不受限,必然會變成胡作非為的幫兇,加上“床頭交易”,于是太后們就成了啃噬國家利益的帶頭人。
似乎漢武帝們的邏輯沒毛病,主少母壯,年輕的太后必然掌權。小太后不甘寂寞,一定會淫亂自恣。結果就是,一群以太后為核心的蛀蟲傾覆了江山社稷。要想根除這棵毒草,那就得手段狠一點,立子殺母,別無他法。
真的是這樣嗎?恐怕未必,“立子殺母”是表象,本質是如何解決老皇帝去世后的權力分配問題,在小皇帝抓不住皇權的那些年,如何保持“皇權代持”狀態下的平穩過渡。
也就是說,漢武帝臨終前必須替兒子搭建好“主少”狀態下的權力結構。他做出的決策是“殺母”,并將皇權拆分,由霍光、上官桀、桑弘揚、金日磾等輔政大臣分別代持。
應該說,這種模式有一定可取之處,但顯然偏頗之處,尤其是后來的結局也表明,“托孤”其實是走鋼絲。
首先,漢武帝以呂雉為反例就是一個錯誤,事實上,如果不是呂雉代行皇權,大漢帝國大概率會夭折。
由于“立場問題”,史書拼命黑化“女主稱制”,愣是將呂雉描繪成傾覆大漢江山的罪人,更是將陳平、周勃發動的政變說成是“諸呂之亂”。
事情的真相其實是功臣勢力不甘心被邊緣化,趁呂雉去世發動了對呂氏集團的滅門之戰。在這場事變中,呂氏集團既沒有“反”的動機,也沒有任何動作,相反功臣集團卻殺光了呂氏,以及漢惠帝的血脈。
既然你說“諸呂作亂”,殺了呂氏就行了嘛,干嘛殺了皇帝?分明作亂的就是周勃、陳平!
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呂雉擠壓了功臣派的生存空間,激起了功臣派的反抗。那么,呂雉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其實不是呂雉想這么做,而是劉邦想這么做,呂雉只是他身后的政策執行人。
后人都說,劉邦想換太子、想廢掉呂雉,還弄出個商山四皓逼宮的橋段,其實都是扯淡。如果您能讀通那段歷史就會發現,劉邦晚年最大的心病就是如何剪除功臣勢力對皇權的威脅,呂雉是他精心挑選的操盤手。
比較一下戚夫人、劉如意和呂雉、劉盈這兩對母子組合,除非劉老三得了老年癡呆才會選擇前者。從呂雉執政的效果來看,當“主少”之時,“母狀”何嘗不是帝國之福?正是因為呂雉的去世,才給了功臣派作亂的機會。
說到底,所謂皇權的問題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母狀”的結果